本篇文章1545字,读完约4分钟

毋庸置疑,隐私保护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关键问题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什么程度的隐私保护是足够的?消费者在真实生活中,是如何决定是否分享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分享之间又是否存在权衡取舍?消费者分享个人数据的意愿究竟有多高?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意隐私保护?

令人费解的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他们的实际行为往往相互矛盾。学术界称这一现象为“隐私悖论”:大多数人表示自己在意隐私问题,却常常免费或在很少的经济补偿下,分享自己的信息。这种言行不一的行为模式普遍存在于全球各国,不分国家和文化。

隐私悖论让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困惑不已,难以理解为什么全球数十亿用户在分享个人数据时会如此轻率,尤其很多人都曾在调研中表达过对隐私的忧虑。我们可以理解用户很难拒绝使用诸如Facebook这样的主流应用,但互联网上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新的应用,用户也往往“来者不拒”。隐私悖论体现了用户在对待隐私问题上,言行之间的巨大差别。正确地理解隐私悖论,对理解消费者对个人数据分享涉及的权益诉求至关重要,是制定隐私保护政策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用户隐私决策的大数据研究表明,在“真实世界”中,用户的隐私忧虑的确存在,但与个人数据被肆意滥用而用户别无选择的“假想世界”相比,是有巨大差别的。如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消费者也普遍关注隐私问题。但当面临选择时,大部分用户会选择分享一定程度的个人信息,来换取数字服务带来的福利。不同信息敏感度和服务质量也会在他们的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他们也关注隐私事件,并会“用脚投票”。另一方面,他们很少改变自己的选择,表现在退出率较低。数字经验的日渐丰富,会让他们更谨慎地分享更多个人信息,但最终会接受更多的数字服务。这些行为模式超越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背景的差异。

这些证据说明,隐私保护非常重要,但只是消费者在决定是否分享个人信息时考虑的因素之一。我们需要一个整体分析框架,来更好地理解数据分享带来的福利以及潜在风险。

最后,我们在另外一篇论文中发现,表达越强烈的隐私担忧的人,恰恰是使用小程序最多的用户(Chen et al.,2020)。分享的数据越多,越关心隐私安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获取服务的时候分享数据。隐私悖论并非源于无知或非理性行为。它凸显了数据分享的实际价值,以及我们亟须找到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方式去保护个人隐私。如果绝大部分用户实际上愿意分享数据来获得服务,只是他们同时也需要更好的隐私保护,那么最好的隐私保护政策不是将个人数据束之高阁,也不是一味提升数据分享的成本,而是更高效地保护隐私和数据。

以上内容选自开放型研究机构罗汉堂近期发布的《理解大数据:数字时代的数据和隐私》(中文版)一书中。报告尝试回应数据价值、数据分享风险和解决方案、数据治理原则等问题,并建立了理解数据的整体性框架。

罗汉堂,于2018年6月26日在杭州成立,是由阿里巴巴倡议,并由社会科学领域全球顶尖学者共同发起的开放型研究机构。罗汉堂首批学术委员会委员以经济学家为主,包括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汉堂将携手更多的全球社会科学家和实践者,研究数字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深刻理解并主动参与这一变革。罗汉堂的研究服务全社会,应对最重要的全球挑战,并着眼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作为人,我们是有理性的,我们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的判断,不需要别人代替我们做决定;我们也有批判的思维,有选择的权利。我们要做的不是抵御人工智能,而是怎么提高人的觉悟、能力,从根上做一个人工智能而无法替代的人。首先,就要从保护与我们的隐私开始。

所以对于隐私的需求,是深深地刻在我们的骨子里的。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更好的生存,就要从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数字化开始。


标题:数字时代,保护隐私不被数字化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kj/2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