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6字,读完约4分钟
只有做得更多,遇到更多的情况,解决更多的难题,我们才能在技术和管理上保持领先。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
我去了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01段采访。当我走进一号竖井的全封闭建筑工地时,迎接我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院子,院子中间有一棵268年树龄的银杏树,周围有一道栅栏。“这个工地只有1000平方米,比同类型的建筑工地小40%。它还腾出4平方米用于保护古树。”中铁十六局地铁工程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标段项目经理王海明的介绍,让我们对大型项目现场有了新的认识。
充分利用空空间,在狭小的空间里写一篇好文章,这实际上是被问题所迫。这个地方很特别,位于北京王府井(600859,顾臻),地上有一排排建筑,人口稠密,甚至还有重点文物受到保护。这一现实要求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据此,本工程采用了一种难度较大的“地下开挖方式”:在整个标段内挖两个竖井,所有复杂的工序都通过竖井来完成。中铁十六局还与徐工集团合作开发了一种专用于小型空机房建设的机器人(300024,诊断单元),成为该领域的先驱。“在我们的行业里有一句谚语:去天堂比去地球容易。为什么?由于地下工程不能提前设计,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在施工、设计和解决的过程中解决,但反过来,它又促成了许多技术突破。”。王海明将挑战视为机遇。
京张铁路01标段新建的清华校园隧道也采用了两台直径约12米的大型盾构机进行开挖。“盾构机不仅具有掘进功能,还集注浆、硬化和管片拼装功能于一体。为了挖出隧道,我们必须首先保护开挖面。盾构机实际上是‘矛’和‘盾’的结合体。”承担该项目的中铁十四局集团大型盾构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晓风纠正了我们对盾构机的片面理解。盾构机作为隧道施工中的利器,其核心部件之一是掘进头的刀盘,配备有200多把刀具。每台盾构机必须根据地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刀盘和刀具。近年来,中国在盾构机领域进入了国际一流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刀盘设计和刀具制造方面的技术进步在张晓风看来,工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根据当地条件迅速改进流程和流程。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致辞中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共同努力,继续改变中国的面貌。”身处地铁、隧道等大型工程的施工现场,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建筑带来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来自宏伟的场景和结构,也来自中国建设者的勤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当被问及保持高水平建筑的秘诀时,张晓风给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答案:“真正的知识来自实践。坦率地说,在工程领域,我们只有做得多,遇到的情况多,解决的问题多,才能在技术和管理上保持领先。”这难道不是中国建设领先世界的秘密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改进技术和工艺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
中国建设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领域和维度理解创新。今天的中国不仅在人工智能、云计算、5g技术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和领先。在创新的金字塔中,过程改进、过程优化和技术扩展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其他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都是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开始,并从一点一滴的改进和优化中积累起来的。近年来,从崇尚工匠精神,到推崇大国工匠,再到专业技术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普及,所有这些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无论国家大小,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企业家都是不可或缺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梦想不是等待和呼喊,而是要把它说出来并付诸实施。”可以说,中国的建设者是这种实践精神的诠释者和忠实实践者。坚持努力工作和熟练工作。每当我们解决了一个难题,跨越了一个障碍,我们就会在创新之塔中更上一层楼,更接近未来。
标题:人民日报:“中国建造”在创新中发力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