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1字,读完约3分钟
改革的减少是为了换取活力的倍增;改革的巨大变化带来了活力的几何增长
在新年之际,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致辞一发表,许多金句就在网上流行起来。“千千的一万个普通人是最伟大的”和“为中国人民的创造而欢呼产生”,这是对社会活力的赞美;“开山路,遇水建桥”和“改革到底”体现了深化改革的决心。用改革激发社会活力,让人们看到未来发展的清晰脉络。
“河流汇聚成河流,无名的山丘像山峰一样拔地而起,世界曾经无比开放”。有些人形容改革激发了旺盛的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亲自撰文,要求《福建日报》刊登55位国有企业董事和经理的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以迫使“推进改革”实现企业“分权”。改革书写的中国奇迹正是因为它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从乡镇企业到温州模式,从离开公司下海到“双创新”,来自基层和人民群众的澎湃探索热情和取之不尽的开拓活力,将改革浪潮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深化改革也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发展活力”。
在过去的40年里,打破慢性病的体制和机制释放了巨大的社会活力;进入新时代,仍有必要继续放宽制度,“能而能”、“允许而又允许”,并激发社会更大的潜力。事实上,这也是过去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从简化政府、分权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到通过商事登记改革降低创业门槛,再到通过供给方结构改革提高生产效率,一系列改革使“看不见的手”得到充分发挥,使“看得见的手”更加有效,使社会活力竞相产生,创新源泉充分流动。中国的“独角兽”公司与美国的硅谷竞争。中国的科技创新吸引了国际媒体对“中国科技革命”的关注。华为开始向苹果收取专利费用...无数人的创造力推动了时代的前进,这也是中国赢得未来的最大保证。
社会活力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计划的,而是在政府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后自发增长的。从40年的改革历史来看,改革的减法是为了换取生命力的倍增;改革的巨大变化带来了活力的几何增长。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制度创新能够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是技术创新的“点火器”。正因为如此,中共十九大报告101次提到“体制”,6次强调“体制改革”。进入新时代,消除制约创新的障碍,打破体制机制的弊端,可以为社会活力的增长提供适宜的土壤,为中国现代化的后半期注入不竭的动力。
社会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特定个人的大胆尝试上。创新有时是“孤独的长跑”,有时是“冒险的攀登”,两者都面临成败的不确定性。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成为未知领域的创新者和探索者,有必要形成制度安排,允许尝试和错误,并适当地覆盖它们。有人曾经说过:“我们最大的成功在于我们有失败的自由。”因此,有必要通过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风险规避机制,使企业或个人能够大胆尝试和犯错,从而赢得无限的未来可能性,变“不可能”为“可能”。
"美国到底应该害怕中国什么?"经过调查,《华盛顿邮报》回答说:这不是中国gdp的增长,而是北京中关村(000931)的一些咖啡店。商店里有几十张桌子,每天都挤满了人,喝着咖啡,谈论着创造力、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摒弃无为而治的懒惰政策,避免改革空转向的尴尬,激发深化改革的热情,我们就能推进中国的改革,这是一项涉及人类历史上人数最多、经济实力最强、全球影响力最强的庞大系统工程,并为更多的中国人拓展生活舞台,从而激发源源不断的社会活力。
标题:人民日报:用改革为发展松绑除障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