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2字,读完约5分钟
从各省的横截面数据来看,一些分析师担心的购房费用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似乎并不明显。当前收入是居民消费强度最重要的影响变量。在稳定和提高收入增长的背景下,居民消费见底,形成了对经济的重点支持和促进,值得认真思考。
从各省的横截面数据来看,一些分析师担心的购房费用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似乎并不明显。当前收入是居民消费强度最重要的影响变量。在稳定和提高收入增长的背景下,居民消费见底,形成了对经济的重点支持和促进,值得认真思考。
在外部需求复苏的推动下,中国的就业和工资市场正变得活跃起来。
近两年来,城镇新增就业数量保持稳定,新增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比上年略有增长0.6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7.3%,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然而,随着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一些与居民消费支出相关的指标并没有同步上升,甚至进一步下降。例如,市场普遍关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2017年名义同比下降10.2%,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这引起了很多讨论。一些分析师将此归因于房价的快速上涨和居民购房支出的大幅增加,认为这极大地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活动(购房价格不包含在居民消费中)。
事实上,类似的解释在过去房地产市场的每次上涨中都很流行。但是我们对此有些怀疑。例如,事实上,在买了房子之后,买房子的人经常面临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支出的增加,这反过来又对他们当前的消费形成一定的支持。又如,即使买方的消费支出减少,卖方的消费支出也可能增加。最终总消费支出的趋势取决于哪个更高或更低,这一点一目了然。此外,房价上涨带来财富效应,这也可能会略微刺激居民的消费活动。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来讨论这些问题。
本文试图根据各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商品房销售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长率的数据,对房价上涨和住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进行简单而初步的探讨。
首先,请看2017年各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房销售增长率的散点图3。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由于基数高、调控严格,2017年商品住宅销售增长率明显下降。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陕西、云南等省的住宅销售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
散点图给出的结果有许多可能的解释。例如,人口的涌入和更快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促进住宅销售和居民消费,这使他们显示出正相关。例如,买房推动了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的支出,最终推动了家庭消费;或者,集体售房的消费增长更强劲,抵消了集体购房的消费萎缩。
然而,这一结果至少表明,房价的上涨和购房费用的增加可能对居民的消费活动有有限的抑制作用。即使这种抑制存在,但它被许多其他促进居民消费的机制或影响因素所掩盖,因此很难明确识别。
我们可以继续使用上述横截面数据,以住宅销售的增长率和gdp的名义增长率作为自变量,返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
社会消费名义增长率= 4.76+0.44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长率+0.04*住宅销售名义增长率
(**) (*)
r平方= 0.43;f(2,28)=10.42,probf=0.0004
该方程的自变量系数和总体显著性较好。从上述收益率结果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受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长率影响较大,系数为0.44。
在加上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自变量后,住宅销售增长率系数仍为正。这意味着一些分析师担心的购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似乎并不明显。或许,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或者购房驱动的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支出,将更加显著。
如果不是因为房价和购房费用上涨导致消费被挤出,为什么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仍在下降,而就业和工资市场却有所改善?我们怀疑统计口径可能是关键原因。
例如,社会消费品零售主要统计实物商品的销售,不包括除餐饮服务以外的任何非实物商品的销售。如果在一段时间内,非实物商品的销售高速增长,并且规模和比例越来越大,那么忽视其统计可能会导致方向性问题。
又如,社会消费品零售不仅包括企业向个人销售的实物,还包括企业向社会团体销售的非生产性和非经营性实物。如果政府的一般财政支出因债务整合而受到限制并出现较大波动,可能会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收入和居民实际消费之间的偏差。
当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重要变量。在历史上,这两种趋势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随着收入的稳定和提高,居民消费触底反弹,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值得认真考虑。
标题:高善文:购房抑制了消费吗?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