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4字,读完约3分钟
春节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承载着中国人的家乡情怀和社会伦理的情感中心。辞旧迎新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仪式,在这些仪式的背后,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地方。
过去,有些人觉得春节的“年味”似乎消退了。近年来,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复兴,中国人的元旦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普遍觉得“年度口味”越来越浓。
什么是“年度最佳口味”?“年味儿”深深隐藏在一系列盛大而熟悉的仪式中。
“别担心孩子和孩子。腊八之后是一年。”每年一进腊八,中国人的春节气氛就浓了。可以说,一碗腊八粥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奏。之后是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新年仪式,如送灶神、扫灰尘、准备新年食物、刮胡子、洗澡、用年画和窗花装饰门、洗衣服、除夕夜、除夕夜、守年三十、迎接新年、贺新春等。中国人民期待着辞旧迎新。其中,在家团聚和晚上围着火炉聊天是最深情的。“每一个节日都更注重亲情和亲情秩序”,春节自然是家人团聚最重要的日子。因此,即使远离千山,即使春节拥挤,中国人也必须在除夕夜前回家。
中国人重视春节的仪式感,因为这些仪式感包含了人们对旧年的总结和告别,也充满了人们对来年的祝福和祝愿。这些美丽的景象不仅停留在口头表达和内心迂回,还需要依靠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完全挥发。
近年来,中国人的仪式感不仅保留在春节,还出现了更多的传统节日和节气。比如,南方人戏弄北方人,“立冬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过年吃饺子……”看似简单的“吃饺子”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和文化。每到重要的季节,微信朋友圈里晒饺子的人越来越多。也许饺子不是节日和节气里唯一的食物,但是在新年里吃饺子的意识是极其珍贵的。人们更加关注节日和节气,中国人有更强的文化归属感。
日益增长的仪式意识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具体体现。仪式不仅仅是人们集体做某件事,而是在集体活动中相互传递一种默契和情感。这种默契和情感源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
春节是中国人最注重仪式的时间节点和情感节点。一个人一生的美好记忆是由无数的仪式联系在一起的;无数的集体仪式也勾勒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记忆。今天,这种集体仪式感越来越强烈,中国人对文化身份和归属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是中国人自觉重视仪式感的原因,也是延续春节文化情感意义的基础。
在当今世界,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冲击下,要想保持中国文化的水准,就必须注重民族精神之根的滋养。民族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和实践的总和,是民族的基础。这是中华民族千年积累的智慧。春节作为每年仪式感的高峰,是最隆重的仪式,不管人们是回家还是团聚,它维系着中国人最珍贵的感情,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足感。这是被抑制的中国情感的集体外化和自由表达。春节的“年味”是中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充分体现。
今年春节让“除夕”更强大,让中国对仪式更有信心。
人民日报(2020年1月27日05版)
标题:“年味儿”越来越浓了(金台论道)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