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8字,读完约3分钟
今天,亚洲文明对话会议在北京开幕。5月14日晚,习近平主席在欢迎外国领导人、夫妇和来宾的宴会上发表讲话,表示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顺应亚洲合作发展的大趋势和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期待,为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
这是一次文明交流的国际盛会。中国希望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亚洲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世界对会议反应热烈。来自47个亚洲国家、近50个外国和国际组织的嘉宾出席了会议,会议的结果令人期待。
文明交流和相互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无数感人的故事由此诞生。这在中国与其他文明交流的历史中尤其如此。
最近的一个故事是关于中国与其他文明交流的好故事。一个多月前的3月24日,蓝色的地中海布满了美丽的风景。在法国的海滨城市尼斯,1688年在法国出版的《论语》的法文原版被送往正在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习近平主席。《论语》是2000多年前诞生于中国的儒家经典,深刻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法国启蒙思想家。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注重“和”字——“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和谐”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秘密”之一。
中华文明的这一特征体现在与其他文明的相处方式上,即“各有美,美即美,美与美共享,世界和谐”,即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和发展本文明和其他文明,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
这种“和谐”的理念在百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的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希望保持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和互信,是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方面,中国是一个坚定的活动家。最好的例子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佳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73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参与“一带一路”联合建设的国家已经从亚洲和欧洲扩展到非洲、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这不仅是因为“一带一路”为沿线许多国家提供了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技术,在空之前创造了合作机会,开辟了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也是因为中国从一开始就倡导共建、共建、共享的原则,并真诚履行承诺。
然而,令国际社会担忧的是,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相反,一些国家的一些政治学者一段时间以来刻意渲染“冲突论”,鼓吹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文明冲突”和“文明冲突”。这种利己主义公然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对立,是赤裸裸的欺凌。
“只要我们坚持宽容精神,就不会有‘文明冲突’。”早在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并以博大的胸怀深刻阐述了“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
"万物皆生而无害,道无矛盾而平行."我们生活在地球村。虽然我们属于不同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坚持“和谐”理念,坚定捍卫文明多样性,世界将更接近“和谐”境界: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势。
相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谱写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新篇章,让人类文明在交流和相互学习中绽放光芒。
(作者是本报评论员)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