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6字,读完约8分钟
□民生银行行长黄建辉(600016,诊断部)(港股01988)
“开放银行”是基于api等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数据共享的平台合作模式。目前,许多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对清晰的标准框架,但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生产条件还没有完全满足,但开放式银行的概念正在中国迅速升温。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纷纷推进开放式银行建设。未来的政策应该基于谨慎推广的原则。
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
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银行,推动银行开放的核心目的都是抢占金融技术高地。从政府角度看,推动具有数据优势的传统银行与科技实力较强的中小机构或金融科技公司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竞争和创新,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也有助于推动国内金融创新,在金融科技的趋势下争夺金融中心的地位。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其发展开放式银行不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也是为了通过加强跨境合作来弥补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来不断抓住金融技术时代的机遇。
根据各国开放银行的政策框架,银行数据大致可分为五类,其中开放银行主要涉及公共数据和账户交易数据。此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对银行数据有两种权限:读权限和写权限,这两种权限都通过开放api对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开放。
从银行业的角度来看,开放式银行的业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开放内容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开放api的主要功能是账户信息访问和支付发起,但开放api也在存款、贷款等其他领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在组织形式上,传统大银行、新数字银行和中小银行表现出非常不同的组织形式:大银行往往独立构建开放式银行平台;尽管中小型银行有构建自己平台的案例,但它们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开放api更好地融入了金融技术生态系统。一些新的数字银行和纯第三方开放式银行平台正致力于成为连接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中间平台。总体而言,世界上尚未形成成熟、稳定、清晰的开放式银行业务模式。
开放银行可能会对国际银行业产生以下影响:首先,银行在商业生态中进一步表现出“先情景后融资”的特征。未来,“平台+生态”将成为银行业新的业务范式,银行的许多产品需要无缝嵌入各种场景和生态中,这无疑会加速银行品牌的流失。二是银行业竞争加剧,差异化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由于品牌忠诚度下降,竞争加剧,“先发优势”和“赢家通吃”可能会加强。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差异化和特色化创新将是应对竞争环境的关键。第三,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被迫加速转型,从重建到再整合,从重获客户到再转型,从简单场景嵌入到深度产品创新,从前端拓展到系统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开放银行将从根本上改变银行、金融技术公司和客户之间,以及数据控制者、数据用户和数据所有者之间的权利平衡。事实上,欧洲敢于开放银行的原因与其实施被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密切相关。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开放银行可以通过共享数据获得各种好处,但如果一个国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隐患,推广开放银行更有可能放大问题。
国内发展和未来趋势
从市场角度看,api经济在中国发展迅速,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抓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机遇,借助api经济模式构建新的价值网络,实现转型创新。一些银行也希望通过开放银行,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在科技发展实践中寻求差异化定位。事实上,早在开放银行的概念在中国升温之前,一些商业银行就通过api不同程度地共享服务能力,整合上下游制造商和合作伙伴。
然而,从政策层面来看:首先,开放数据的概念尚未形成广泛共识。虽然近年来在“促进政府数据公开共享”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目前,公开数据的概念尚未在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达成广泛共识。当政府机构和商业组织都将数据视为自己的资产和利益时,每个主体所持有的数据的碎片化程度仍然很严重。其次,金融技术公司的创新多于标准。中国的金融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有许多打着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旗号的金融混乱。就连一些金融科技巨头也存在经常踩监管红线的问题,这与许多推动银行开放的国家截然不同。因此,总的来说,中国开放银行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满足。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国内开放式银行的概念正在迅速升温,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在内的许多银行已经推出或计划推出自己的“开放式银行”,但其发展水平较低。首先,平台资源更多的是为服务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提供的,而不是为更广泛的外部用户提供的,它们中的大多数应该被归类为内部api或合作伙伴api。第二,大多数想法仍然停留在希望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来引导流程,而不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和盈利模式。
展望未来,从政策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开放银行领域的顶层设计将会加快,但数据信息保护仍是目前的一个严重问题。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技术整体发展比较快,有些地区甚至太快,这与许多国家提倡开放银行有很大不同;此外,中国银行业在准入和利率定价方面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因此推进开放数据的更高层次市场化还为时过早。
因此,综合判断,该政策应以审慎推进为原则,以规范和建立行业标准为主。从市场角度来看,开放银行不仅意味着进一步深化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也使得银行之间、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格局更加复杂。此外,与国际银行业类似,中国加快推进开放银行也可能使领导者享有“先发优势”,在政策规则不明确的情况下,引导市场规则的建立,这将在行业内产生一定的马太效应。
加快开放式银行建设
积极跟进开放式银行建设,保持平台灵活性。商业银行应积极跟进开放式银行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实施金融技术战略的出发点之一。通过开放平台的建设,我们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银行品牌、风险控制和牌照的优势,还可以充分利用客户数据和现有基础设施。此外,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投入,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由于整个开放银行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模式也不明确,可以认为初始的开放平台用户系统包括内部和外部开发者、B端用户和C端用户。但是,要保持平台建设的灵活性,密切关注实际业务发展和境内外开放银行的发展情况,调整平台的业务重点。
api产品和服务开放流程的稳步和逐步推广。首先,它对内开放,然后对外开放。在初始阶段,可以优先考虑内部需求,外部对接可以位于核心平台上。当交互平台更加稳定、易用、安全,输入输出环境可以独立控制时,整个平台就会开放。
第二,先转股,然后增量推广。首先,现有的移动平台和服务,如移动银行、信用卡和直接银行,可以整合和转换,创造一个“客户+用户”的服务转换机制,适合开放产品。
第三,先拳头产品,然后大类。在初始阶段,可以选择一些适用性强、性能成熟的api接口,并尽快覆盖关键数字场景,以“抓住机遇”,打造品牌。后来,逐步扩大服务群体和相应的产品体系。
转变客户服务理念,加强银行内部建设。我们应该改变客户服务的观念,真正从最终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实行“以客户为中心”。其中,将第三方合作伙伴和开发商视为银行的重要客户尤为重要,不仅是流量进口商,还有传统的个人和企业客户。
同时,在api平台和产品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银行综合实力的综合竞争。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结构、流程和文化,加强行业内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合作,提升综合提升在客户获取、运营、风险控制和科技方面的能力,以增强开放产品的适应性,使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高效出口。
审慎应对银行开放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银行的开放增加了业务风险敞口,延长了整个风险管理链,这不仅会提高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等传统银行风险的管理难度,还会增加数据泄露、网络安全和法律合规的可能性。因此,一方面要对开放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认真确定开放业务和数据类型,完善平台访问和治理机制,采取充分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应建立适当的发布和隔离机制,特别是应建立一套数据安全预防和控制机制,包括事先授权、事件跟踪和事后补救,以确保数据交互的可追溯性,并应制定紧急补救措施和问责制度。
标题:推进开放银行建设 构建全新商业生态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