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5字,读完约4分钟
高收入人群出于情感而生孩子,不是“养儿防老”,但对于缺乏保护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孩子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来源。
卓勇
最近,网上有一组数据,引起了热烈的讨论:2019年出生人口像悬崖一样下降,估计只有1100万左右。尽管这一数据被证明是不可靠的,但新生儿数量逐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新生儿数量和增长率的统计数据,在2014年二胎政策放开后,新生儿数量从2017年开始急剧下降,除了2016年大幅增加。
日前,国务院还发布了《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要从财富储备、劳动质量、养老服务等方面解决老龄化问题。中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如何?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8年,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82%上升到10.92%。根据国际惯例,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7%,这是一个老龄化社会。
有趣的是,最近有另一组数据显著增加。在刚刚结束的“双11”购物节上,天猫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最受欢迎的进口商品中,猫主食超过了奶粉,位居榜首,而宠物主食在最受欢迎的进口品牌中排名第三和第四。此外,《京东数学与科学研究所:网上消费数据报告》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本应是生育黄金时期的90后可爱宠物的支出指数大幅上升,并保持了近50%的年增长率,但抚养婴儿的支出却没有上升而是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朋友圈里“晒婴儿是被禁止的,晒猫是被高度赞扬的。”
生育意愿的下降在90后开始加剧,我周围的许多90后也说他们不想出生。一方面,这个群体正在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中流砥柱,许多人的事业和收入都在挣扎着增长,所以抚养孩子会让他们不堪重负。但实际上,更关键的原因是传统生育文化已经开始逐渐瓦解,新的生育文化正在被重塑。
是什么推动了新生育文化的形成?笔者认为,建立现代金融保障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家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子孙后代,这样才不会浪费生命。儿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养儿防老”。在缺乏市场提供的保险、贷款、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各种金融产品的情况下,生孩子,最好是生儿子,已经成为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手段。说白了,从物质的角度来看,孩子是父母对未来的投资,或者是他们自己未来的保险,这是一个人晚年生活最重要的依赖来源。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除了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之外,金融体系内部的保障体系也日益成熟。各种国内外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商业保险等。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为一个人提供福利和保障。“养儿防老”的物质需要自然受到很大冲击,其功能也大大削弱。因此,生儿育女的目的逐渐转变为一种家庭精神需要,因为在家庭社会学的视野中,孩子往往是家庭凝聚力的核心,而孩子在维持和凝聚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家庭的愿景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离不开孩子。
这可以在一些学者的调查中得到证实。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他的《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提到,他曾经在北京、丹东、徐水县和河南的三个村庄进行过一次调查。当被问及“你为什么要生孩子”时,只有12%的北京人说“养儿防老”,而平均69%的三个村说“养儿防老”,丹东和徐水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当被问及“你有孩子是因为你爱孩子吗?”在北京,55%的人说“是”,而在三个村子里,只有16%的人说“是”。丹东和徐水仍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在这些城市中,北京的收入水平最高,其次是丹东、徐水县,河南的三个村庄收入水平最低。由此可见,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购买各种金融和保险产品,他们的孩子是出于感情而生,而不是“养儿防老”。然而,在缺乏安全的低收入群体中,儿童仍然是安全的重要来源。
不难看出,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正在改变着目前的生育文化,而在农村地区,生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儒家价值观,生育子女仍然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未来,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将逐渐趋同或继续分化,最终可能取决于社会需求。
(作者是《证券时报》记者)
标题:生育意愿下降背后的社会需求博弈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