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9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从实体经济发展而来,也将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在科技创新的引导下,代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大量新产品迅速增加

有了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微观层面的创新活力,中国实体经济必将稳定而深远,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工业企业的财务数据。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增速由负转正。主要装备制造业利润回升。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员介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增长加快,部分行业利润有所提高”。工业增长的恢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注入了动力和信心。

中国经济从实体经济发展而来,也将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建设国家的基础,是振兴国家的手段,是强国的基础。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类别的国家。但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许多制造业仍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微观有活力 转型有动力(新论)

总体而言,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高铁、可燃冰、5g通信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生物医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数字经济不断成长,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科技创新的引导下,代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大量新产品迅速增加。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5.64万台,同比增长14.97%,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这表明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将新技术融入制造过程,用技术创新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微观有活力 转型有动力(新论)

迸发出的微创新活力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其他技术集成到制造过程中,使生产线成为一个“智能”有机体,这种“智能制造”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又如,企业已经从单纯向消费者销售产品转变为销售“产品+服务”。这种“服务型制造”有利于增加产品附加值,改变中国制造业在“微笑曲线”上的位置;例如,与以往标准化的大规模单调生产不同,智能制造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人需求,采用定制化的生产方式,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这种“柔性制造”可以满足精确连接市场的需求。这些微创新活力汇聚成强大的发展潜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业向制造业转变。

微观有活力 转型有动力(新论)

密集的政策支持已导致实体经济翻越山脊。从促进分权、优化经营环境、促进大规模减税和减费,一系列改革措施降低了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动力。今年以来,大规模的减税和减费陆续落地,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的增值税税率由目前的16%降至13%,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增值税税率由目前的10%降至9%,中小企业的平均宽带资费降低了15%...这些切实可行的硬性措施旨在降低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成本,并为企业发展带来切实的好处。

微观有活力 转型有动力(新论)

著名经济学家金德伯格在研究了人类历史上历次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国家生命周期理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应该是生产性的,一个国家从强盛到衰落的转变过程就是其经济从生产性向非生产性转变的过程。”实体经济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基础。有了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微观层面的创新活力,中国实体经济将稳定而深远地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微观有活力 转型有动力(新论)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长江经济带研究所所长)

人民日报(2019年7月15日05版)

标题:微观有活力 转型有动力(新论)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