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4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债券市场集中于违约危机。除了近日杜南集团陷入债务危机,令外界担心其即将到期的信用债券无法赎回的风险外,5月7日到期的中安消费(现称*st中安(600654,诊断股票))和凯蒂生态(000939,诊断股票)的债券甚至出现了实质性违约。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7日,已有19家信用债券发生违约,违约主体增加到10家,包括四川煤业、大连机床、丹东港、益阳集团、中诚建设、神武环保(300156)、福贵集团(港股01819)和何春集团。
有许多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拖欠债券。这些企业的债务危机有两个共同的原因:第一,由于以前业务的快速扩张或行业的低迷,企业自身积累了巨额债务,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最终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金融监管严重阻碍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货币政策环境转向实质性、稳定性和中性,导致社会融资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仅被一个个变相的融资渠道堵塞,而且融资成本不断上升,最终使得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
事实上,当信用债券市场的股票规模超过16万亿元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管理不善的企业存在还款风险。自2014年" 11超日债"成为首只违约债券以来,打破债券市场的刚性逐渐被投资者所接受。然而,虽然违约是市场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违约发生在大范围或过于集中的地区,也可能造成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
今年,债券市场也是到期债务偿还的高峰期,企业信用债券的到期规模达到5万亿元。可以预见,在当前市场资金紧张、金融去杠杆化、个别行业监管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如房地产、城市投资平台、低资质企业等)。),企业的资金链仍将紧张,偿债压力和风险仍然很大。如何防止单个企业的债务违约演变成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已成为摆在各方面面前的一大考验。
预防和控制债务违约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从“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发行人信用风险预警、监控和评估机制,对即将提前到期的债券进行评估和应对。例如,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最近出台了新规定,以完善主承销商的风险控制管理要求,要求主承销商根据经营状况对存续企业进行分类,设立专职岗位管理债券期限,并每月至少对高风险企业进行一次现场回访。另一方面,在违约情况下,应继续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包括充分发挥持有人会议的作用,适当放宽违约债券的交易限制,明确中介服务机构在债券违约处置中的责任和义务,完善企业市场化法制化破产重组的法律机制等。
此外,风险预防和控制不仅是早期预警和处置,而且分散和风险分担也同样重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于2016年推出,如信用违约互换(cds)和信用挂钩票据(cln),为债券投资提供一种保险,并提供信用风险对冲。然而,受法律制度的限制,信用风险度量、社会信用环境、交易结算等配套机制还不完善,这一领域还没有发展壮大。
打破刚性赎回只是债券市场进入健康发展的第一步。如果配套的债券违约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跟不上,债券违约不仅不利于推动债券市场的市场化发展,还会继续挫伤投资者的信心,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对于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虽然构建一个平稳有效的债券风险防控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机制建设必须跟上并逐步完善。
标题:证券时报:债市违约常态化 预警处置机制要跟上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