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57字,读完约5分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探寻强农兴农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强农科学子的“三农”情怀,深入家乡助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探索乡村振兴新道路,增强三农情怀。2024年暑期,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山东东营加油小分队深入山东省东营市下辖的利津县、垦利区、东营区等进行乡村调研,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黄河口滩羊篇
七月,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山东东营加油小分队来到第一站-黄河口滩羊产业园。
图一 黄河口滩羊产业园
首先小分队成员来到了利津县盐窝镇的黄河口滩羊产业园进行参观学习。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黄河口滩羊,作为山东利津县盐窝镇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黄河口滩羊产业在盐窝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曾是当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然而,传统的家庭养殖模式存在利润空间小、产业层次低、链条不健全等问题,严重束缚了产业的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盐窝镇高标准谋划建设了黄河口滩羊产业园,推动滩羊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图二 滩羊研究基地
参观滩羊研究基地,我们队员充分意识到了科技的力量!从科技前沿理论的严谨实验论证,到养殖基地的精细操作创新,黄河口滩羊的养殖模式经历了从“1.0版”到“3.0版”的升级。从最初的传统养殖模式以家庭散养为主,到最新的养殖棚则采用了高床养殖模式,实现了雨污分排、粪污日产日清,有效解决了环境问题,降低了羊的病亡率,并增加了养殖密度和群众收益。
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完全颠覆了大家传统认知的粗放式管理,整个园区采用5g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科技养殖理念,让我们小分队队员切实体会到了盐窝镇把解决我国养殖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把解决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参观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和滩羊研究基地后,小分队队员来到了盐窝镇当地的滩羊养殖散户,进行探访调研。在走访多家农户的过程中,小分队队员在养殖户的养殖棚舍中积极帮助农户喂料、检查羊群状况、清理卫生,并根据所学知识针对农户现状提出了建议并给予帮助。
山东东营小分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一节阶段结束后,小分队相信未来,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和品牌建设的不断加强,黄河口滩羊产业有望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树立更加鲜明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短暂的实践点燃了小分队队员深入家乡,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
东宋村编织篇
8月,小分队成员来到垦利区东宋村草编柳编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在东宋村文书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东宋村发展编织工艺发展起来的不易,体悟到大家不断进步、团结一致传承非遗文化的宝贵精神,坚定了小分队以实际行动守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东宋村自成立垦利区裕农草编工艺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成功创建为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东营市共同富裕示范点。近几年,依靠着草编产业,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书写出一篇篇致富经。将传统草编发展成致富产业,带领着各民族群众共同增收,激励了小分队。
图三 小分队成员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草编编织工艺
随后,小分队成员来到垦利区东宋村草编柳编培训基地进行草编的学习。为顺应时代发展,提高非遗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东宋村具有全国唯二的草编固形技术,改变编织品以往“软塌塌”的形象,使得编织品形态更加坚固,让编织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小分队成员也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编织技巧,切身感受编织文化的独特魅力。东宋草编工艺品包括内销和外贸,实现了农村带动街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同时也为乡村共富提供了可能。
图四 小分队成员开展宣传活动
小分队成员深入附近村庄开展草编文化宣传活动。小分队成员为村民们讲述东送编织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展示了东送草编的相关技巧,并动员村民们在闲暇时间学习编织,实现农民增收;同时小分队通过悬挂横幅引导大家发展健康可持续农业,建设和谐经济新农村。8月15日,小分队成员进行了实践活动的交流总结。大家积极发表参观调研心得,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宣传和传承非遗文化、打造东送草编名片、发展草编研学基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草编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的建议。
“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这八个字或许正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山东东营小分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小分队成员通过更加深入的学习和调研,扩大了视野,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团队意识,对乡村振兴的道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展现了西大学子对建设家乡的热情与风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建议也会为家乡发展助力!
张卓越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山东东营加油小分队
标题:助力家乡兴, “ 农农”助共“营“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cj/4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