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未来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人才,我国在教育领域快速推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期促进人才链、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的全面融合。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多个指导性文件,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和方向性的指导。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8)、《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等。2024年6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的通知》,要求“深度合作,精准对接,务求长效”。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以往的自由组合和“散装合作”转化为“揭榜挂帅”“定位突破”的深度合作模式。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应当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协同增质,精准对接,综合施策”,定期公示人才需求清单、技术攻关清单、共享成果转化清单,在全面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增益效果上下功夫,快速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目标。

校企合作共育优质人才的价值与意义

协同增质,全方位打造实用人才。校企合作的核心关键在于“协同增质”,既能够增强学校高质量育人的能力,也能够提升企业创新发展和自我升级的水平,双方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合作,其目标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协同是基础,增补是目标。通常情况下,学校支撑专业的科研攻关能力是企业需要的,在企业重点突破方向上给予支持;企业在自身优势产业或技术领域给予学校更多实践的机会,又方互为“实验田”,共同检查彼此的创新成果并且实现高效融合。所以,校企双方明确如何“协同”“增质”,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合作目标,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精准对接,订单式实现双方增益。校企合作的基础在于双方都能够找到发展的驱动因子,选择最适宜的产业设计对接“口径”,保证目标、任务、优势、增益的精准对接,才能够促进教育的快速升级。对于学生而言,学以致用才能够提升成长速度,“所学皆所用,所用皆有效”,才能够缩短他们成长成才的周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合作方式就是“订单式”培养,企业提出具体要求,学校按照企业要求针对性培养所需人才,做到“教学、实训、就业”一体化,既保证学生足够的就业率,也能够让企业获得紧缺的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双方需求口径完全一致为基础,通过精准对接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标,让双方都能够得到高效的增益。

综合施策,多维度促进教育升级。随着校企合作深度与日俱增,双方合作由贴近式转化为交叉式,很多重要的合作策略和内容都是双方磋商确认,按照各自职责提供支持,从多个维度促进应用教育的整体性升级,对于合作双方的发展有着极强的促进意义。笔者认为,“综合施策”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校企双方针对合作事宜进行具体协商,明确双方职责分工,而后按部就班交叉推进,才能够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目标。对于合作双方而言,校企合作如果能够实现嵌合式发展,其合作不仅会有战略纵深,也会有横向扩张,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的多维度发展。

校企合作共育优质人才的实践策略

优化协同育人模式,确保三方共赢。校企合作需要完善的协同育人模式作为支撑,协同层面应当向多维度拓展,如团队建设协同、实践教学协同、资源开发协同、教学评价协同等等。按照“四协同”模式搭建校企平台,对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团队建设协同。高职院校要求每位教师除具备“双师型”特征,还必须做到“六个一”,即主攻一个课程方向、主持一个合作项目、联系一家关联企业单位、获取一项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参加或指导一项技能大赛、开发一项实践技能。高职类院校应当通过共育共享、真聘特聘、储备兼职等方式引入领域专家指导学生实践,按照项目化模式组建课程团队;同时,按照“互聘共培”模式在企业和学校内部建立专兼导师组,优化流动机制,实现多维发展。二是资源开发协同。为了能够帮助学校培养“所培即所用”的人才,合作企业应当参与教材的开发与编撰。在企业内部建立课堂,不应当将实训变成实,更不能成为免费的劳动力。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构建“实际案例+虚拟仿真”的交互式实践教学案例库;利用网络应用技术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实践教学理论知识库和行业案例库,以利于学生泛在学。三是实践教学协同。企业应当从基础实践层面提供支持,如给予实训合格的学生发放相关专业的考核证书,设置“岗位精英杯”“岗位大比武”等竞技活动,支持学生跨专业、跨岗位实训,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四是教学评价协同。明确考核标准、形式、主体和载体,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以期能够从根本上增强评价效果。

科学设计合作形式,共享育才资源。校企合作应当科学设计合作形式,最大限度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发展赋能。校企双方合作形式通过设计能够迅速拓展到多个领域,实现纵向和横向综合发展。一是共同制定方案。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和方案,保证其实用性和科学性。二是实践教学合作。双方按照协同方案提供相应的资源,学校提供科研成果、教学经验和理论指导,企业提供实训岗位,加快理论实践转化过程。三是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案例库、课件、实训项目等,最大限度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增益。四是建立实践流动站。为提升“双师型”队伍的综合教学能力,学校应当在企业内部设置实践流动站,教师在企业岗位实践时应当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服从工作安排。五是申请合作课题。合作课题攻关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选择符合双方利益的课题进行研究,既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也帮助学校提升科研能力,并且在某一领域达到领先水平,让学校获得更多的实践支撑,让很多设想尽快变成现实。六是竞赛赋能。双方设置实训相关的竞赛项目,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

加快产教研修融合,提升实践效果。产教研修融合是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先决条件,能够更快更好的提升实践效果。一是产业升级。企业是产业支持主体,按照校企合作方案提供相应的岗位、设备器材、指导人员等资源。企业提供的资源必须持续性升级,与学校教研创新保持一致,确保支持效果的匹配度。另外,产业升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应当与产业发展趋势相一致,按照“小步快跑”的节奏进行发展。二是教育共建。校企共建应当是多视角的,比如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标准共设、双元教材编写、课题项目申请等等。校企合作的深度应当处于持续扩展状态,双方合作的极致是可以相互转化,即企业能够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而学校解决完成企业创新和改造升级难题,双方合作不再局限于“加法”,而是存在无限可能的“乘法”。三是科研创新。校企合作一定是基于双方共同的实践基础,即学校是企业实践的理论指导者,而企业则是学校科研创新的实践者,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够更好的合作下去。“订单式”合作不应局限于人才,而是应当拓展到科研项目、创新成果和实践发展。

构建精准考核体系,突出信息共享。评价考核是确认校企合作成果的重要举措,双方应当共同建立考核目标、标准、流程、监督、反馈机制。一是目标精准化。实训考核必须做到精准匹配,按照“训什么考什么”加以落实,确保校企双方都能够掌握培训情况,确认是否达到预期,按照各自培训目标进行优化和整改。二是形式多样化。实训项目应当突出技能指标,具体考核时不应当拘泥于形式,应当采取多样化模式进行考核,如实际操作、作品设计等。三是主体多元化。考核主体应当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导师等,按照评价、自评、互评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组成的综合性反馈,有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四是信息共享化。校企合作应当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学生在岗实训时应当实时记录,将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相结合,确保信息共享精准高效。校企双方应当对考核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认真查找双方合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合作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从校企合作共育优质人才的时代价值入手,认为全面加强校企合作能够协同增质,全方位打造实用人才;精准对接,订单式实现双方增益;综合施策,多维度促进教育升级;结合实践分析校企合作育人中存在的突出难题,认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增补性弱化,校企合作形式整体设计不足,校企产教研实践体系建设滞后,企业实训考核评价流于形式;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进一步优化协同育人模式,确保三方共赢;科学设计合作形式,共享育才资源;加快产教研修融合,提升实践效果;构建精准考核体系,突出信息共享。目前,国家已经将校企合作育人纳入国家战略,希望通过多元化合作落地一批科技创新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输送一批优质科技人才,为全面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化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性支持。

(作者:张雪丽   郭鹏,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校企协同的《商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课堂革命”教学改革研究(LSJG-23-05)




标题:“协同增质,精准对接,综合施策,三方共赢”,校企合作共育优质人才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cj/4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