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2字,读完约8分钟

最近,第七期《中国经济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银行怎么能赚这么多钱来筹集资金?”,显示2018年是中国银行盈利的一年(601988,咨询股),银行业整体净利润达到1.83万亿元,其中工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净利润超过1万亿元。

读完这篇文章,人们不仅不高兴,而且真的很难过,因为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困难,融资状况改善缓慢,这就形成了银行业和企业管理的终结:

一方面,银行蓬勃发展,赚钱效应不仅被抑制,反而更加看涨;一方面,实体企业的经营进入了一个“严冬”,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日子更加难过。

早在2016年7月,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估计,中国金融业的利润占中国整体经济利润的80%以上;这一比例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而美国约为20%。

根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2018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数据,去年利息收入对银行业整体利润的贡献较大,而非利息收入则呈现逐季度下降的趋势,从第一季度的24.48%下降到第四季度的22.11%。

净息差从第一季度的2.08%升至第四季度的2.18%。这表明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效应仍然特别强。虽然不能称之为“撒谎赚钱”,但也可以称之为“坐着赚钱”。

众所周知,银行只是一个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它从社会企业和居民手中筹集资金,或者用中央银行投入的资金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服务。它依靠吸收资金的低利率和融资资金的高利率形成利差,从而产生利润。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银行利润的创造者都是融资方的企业和个人。银行赚的钱越多,融资利率越高,企业和居民个人支付的融资成本就越高,他们获得的利润就越少。

可以看出,社会利润是一块大蛋糕。银行砍掉了太多的部分,企业和居民的利润相对减少,甚至会因为融资成本高而出现亏损,导致破产和倒闭。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是通过市场规则自发调节的,利润基本上是平衡的,即每个生产经济组织在每个市场上获得的利润是相对平均的;然而,中国的银行和企业已经打破了利润平衡,导致利润分配严重不公平。

近年来,我国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陷入衰退,家庭债务杠杆率上升。虽然客观上存在经济疲软等经济因素,但与银行贷款利率高、企业融资成本过高有很大关系。

显然,如果银行这种强大的盈利效应长期得不到有效抑制,后果将是非常危险的。从目前的观点来看,会有三种危险:

首先,银行单独赚钱的日子不仅是可持续的,还会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破坏中国的经济生态,加剧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因为银行利润越多,就意味着企业和居民的利润将受到更严重的侵蚀,这将大大削弱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扩张能力,特别是制约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升级能力,使实体企业难以走出经营低谷,也影响居民拉动内需。

这样一来,银行的利润就无法持续,最终会陷入实体企业的衰退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导致不良贷款反弹和经营利润急剧下降的困境。

这样,银行、企业和居民就两头落空,影响了中国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景气指数的回升,使中国经济陷入更加萎缩和萧条的状态。

其次,由于银行利润过高,它们会无视中央政府出台的各种财税优惠政策,这使得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

因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我国银行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银行会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高利润行业,这使得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特别是,各种优惠信贷政策将被搁置。

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难已是多年的痼疾。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国经济体系中,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的近70%。银行体系具有市场集中度高、开放程度低、卖方市场、收入结构狭窄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约束的特点。

所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实就是银行贷款难。即便如此,银行信贷资金仍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不愿投资于房地产企业。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18年,18家a股上市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新增贷款超过7万亿元,其中60%为个人贷款,40%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此外,六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的50.85%投资于抵押贷款领域。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低廉的资本价格,六大国有银行已成为房贷的主力军,六大银行的房贷增加了25338.96亿元

占新增抵押贷款的87.57%。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不仅实体企业贷款越来越困难,融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银行信贷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第三,导致银行信贷的惰性行为,不仅影响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开辟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转型,还促使银行业向大型国有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使民营中小企业更难获得信贷支持。

由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效率较高,信贷管理难度大,风险小,银行会将信贷资金过度向国有企业倾斜,而不是投向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相对较低、管理难度较大的民营企业。

许多民营企业获得金融资源的机会越来越少,成为商业竞争中的天然“劣势”。它们永远无法站在与国有企业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这使得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受到融资的制约。

中国银行业盈利效应越来越强的原因不是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有多大,服务效率有多高,产品开发有多丰富,服务模式有多灵活;

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行业受到“特殊”制度的保护,在贷款利息和业务发展方面有相应的保护政策,使其能够在“保险箱”中运作,在不赔钱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利润。

因此,要遏制银行业的过度盈利效应,应进行大胆的制度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推进银行业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打破银行的垄断经营模式和双轨利率体制。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我们应该促进银行业的开放,不仅向国内私人资本开放,而且允许更强大的私人资本参与建立银行,并开放更多的银行机构,适合中小微实体经济的发展。

让实体经济拥有公平分配金融资源的权利,让国有企业拥有与其他经济组织公平竞争的权利,让广大金融消费者拥有充分的话语权。

我们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银行体系,以适应不同经营状况实体的融资需求,银行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在不断完善,提高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引进外资银行,让更多优秀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增加金融供给面的服务广度和深度,提高整个金融业的供给效率,以满足中国企业和私营部门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同时,在信贷供给方面,可以考虑更多的国际优秀信贷供应商进入中国信贷市场,这应该是今后对外开放的重点之一。

通过这些优秀的信贷供应商的进入,有助于中国开放与国外信贷市场的联系,迫使中国银行业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形成抑制中国银行业过度赚钱的有效效果;此外,他们可以通过专业渠道和专业知识将中国的信贷风险转移到外部。

第二,减少货币政策的传导环节,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从根本上发挥好商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快速支撑作用。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和机制,促进货币政策从金融稳定委员会向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快速传递。

理清各环节的阻滞,及时将货币政策目标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具体信贷供给,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贷资源的优胜劣汰作用。

同时,在调整经济活动时,要在从单纯实施货币总量政策向同时实施货币总量政策和价格货币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更准确地运用定向调整准备金和定向调整利率,使货币政策在促进和抑制某些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好的具体作用。

此外,要及时做好利率并轨工作,消除双轨制利率体系给实体企业带来的融资负担,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和企业融资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抑制银行机构过度的盈利效应。

标题:莫开伟:企业融资贵最终还得怪银行利润太高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