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0字,读完约4分钟

在4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再次成为重要议题。其中,推动银行完善“敢贷、肯贷、能贷”的考核激励机制被视为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

事实上,这不是第一次说“敢借、肯借、能借”。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可见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

那么,为什么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害怕、困难、不愿放贷”?

客观地说,与“大基地”相比,金融机构在发展小微企业时,必须承担更高的业务成本和风险溢价。复杂的背景调查和业务对接推高了相同信贷规模下的业务成本;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难以应对“三年”业务风险,不规范的金融体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其风险溢价。此外,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刚性赎回预期尚未完全打破,小微企业的风险溢价只能更高。因此,向小微企业贷款已成为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举动”,也出现了“恐惧、困难和不愿贷款”的现象。

“敢贷、愿贷、能贷”目标如何实现?

然而,“不敢借、不愿借、不能借”的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有两种最常见的模式。一个是追求“扫街战术”的中小银行。以常熟银行为例,前期采用“众包策略”和“扫街”获取小微企业基本信息,后期采用半自动“信贷工厂”模式审批贷款。在把“三农”和小微企业打造成名片的同时,也在继续成长和发展,不良贷款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另一类是金融机构,它们精通技术,专业地为小微企业服务。从网上商业银行、伟众银行等新兴网上银行到浙江台州银行等商业银行,这些机构大多使用大数据和风险控制模型来准确计算潜在不良贷款率并将其控制在较低水平。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江苏和浙江都属于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改革之初,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传统的资源优势地区,也没有什么强大的国有企业。贷款环节的“制度歧视”自然较弱,地方金融机构较早开始深度培育民营企业业务。到目前为止,该地区的小微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健康的实体经济已成为金融机构“敢、愿、能”放贷的保证。

“敢贷、愿贷、能贷”目标如何实现?

由此可见,与简单模仿“扫街”模式和技术手段相比,复制公平竞争和实体健康的发展环境更加困难。

面对这一复杂的命题,金融监管机构、财税部门等领域都在共同努力解决它。过去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比较匆忙:为了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创造有利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五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量开展中期贷款便利化操作,通过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大幅提升了我行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的能力。银监会等监管部门不断出台文件,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完善差异化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在小微业务中更好地发挥“头鹅”效应;财税部门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征增值税的信贷额度上限从1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使更多小微企业受益。

“敢贷、愿贷、能贷”目标如何实现?

令人高兴的是,密集而有力的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逐渐降低。2018年第四季度,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额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自2018年9月以来,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连续6个月下降。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建立“敢贷、肯贷、能贷”的良好机制,不是靠洗脑口号、简单的机械复制和模仿,也不是靠单一政策推动的盲目放贷,而是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共同引导、激励机制的不断优化、企业人员扫街的耐心和企业利用科技的智慧。更重要的是,除了看似容易复制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平台之外,我们绝不能忘记打破僵化的交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中立的竞争,降低税费,放水养鱼,培育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民营、小微企业。

标题:“敢贷、愿贷、能贷”目标如何实现?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