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89字,读完约9分钟

目前,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仍有丰富的基础设施需求,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后可以发挥更好的经济增长潜力。“基础设施狂热分子”有着广阔的未来。

中国似乎一直被称为“基础设施狂人”。根据《福布斯》杂志2018年的排名,在世界十大建筑企业中,中国有六个席位。

“基础设施狂人”不是吹牛,有许多数据可以证明:

公路

从2005年到2017年,中国的高速公路增加了7万多公里,总里程12.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美国以103020公里位居第二,加拿大以17000公里位居第三,其次是西班牙14700公里,德国12970公里,日本11520公里,法国11460公里,意大利6720公里,韩国5700公里,俄罗斯4500公里。

铁路

中国铁路里程12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虽然中国铁路的总里程数远低于美国,但中国的高速铁路占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高速列车正在一个接一个地逐渐开通。高铁规划的四个垂直和四个水平已经完成,八个垂直和八个水平正在全面展开。

水泥

2017年,中国生产了24亿吨水泥,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8%。根据水泥产量排名,世界前十名国家(2015年数据)是中国、印度、美国、越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韩国、俄罗斯和埃及。

技术

世界桥梁行业有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应着眼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欧美、90年代的日本和21世纪的中国。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困难和破纪录的桥梁都是由中国建造的。世界上最高的五座桥都在中国。在已建或在建桥梁最高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5座是外国桥梁,15座被中国“占领”。

为什么中国的基础设施产业如此发达?

首先,它涉及到比较优势的问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第一产业的人口红利和人员过剩提供了很高的生产率。随着工业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一个更突出的选择就是到基础设施行业工作,这使得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我在欧洲了解到,欧洲的劳动力成本非常昂贵,人们经常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在美国或欧洲,许多事情,比如装饰或建造花园,家庭宁愿自己动手,也不愿雇佣工人。

大量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为农民向第二、三产业的溢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并具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这种人口红利将长期存在。

第二,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支撑着中国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一种正反馈。

经过纵向比较,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远远超过任何时候,而中国广阔的地理环境也有效验证了基础设施技术。

历史上,从1927年到1937年,中国公路运营里程从29,000公里增加到117,300公里,增加了约90,000公里(不包括中国东北地区)。从1949年到1958年,中国公路运营里程从8.07万公里增加到42.18万公里,增加了30多万公里。在欧洲或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没有如此巨大的统一市场。

第三,在教育方面,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教育不遗余力地培养工程师,“学好数学和物理,就不怕走遍世界。”

“工程师红利”是适应高端制造业和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的人口红利。在制造业就业市场,具有高等教育和创新能力的中高端人才数量迅速增加,有望取代过去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力竞争模式。

近十年来,中国培养了60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450万研究生,积累了丰富的人才。

根据瑞银(UBS)中国2018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正处于创新的浪潮中,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新兴产业、家电等行业,具有强大的创新和R&D能力,人口红利将升级为“工程师红利”。根据这份报告,2016年,中国有680万本科生毕业(是美国毕业生的四倍),55万名研究生,另有43万名国际学生回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学教育质量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15年,中国共有24所大学进入qs世界500强,大学数量排名世界第四。

向坤 :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 是如何炼成的?

与此同时,广发证券(000776)的一份报告称,留学生回国是另一个趋势。根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部际联席会议的数据,截至2016年,“千人计划”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5.39万名。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海外学生比例从2012年的72.4%上升至2016年的82.2%。

一方面,这种工程师奖金体现在中国工程师的总体收入水平低于欧美,但在中国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一个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可以具有互相学习的学习效果,并且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帮助工程师快速成长,并且可以在某个方面很快成为独立的专家。这在基础设施行业显而易见。

而且,相对来说,基建中央企业可以提供很大的稳定性和很高的确定性的发展前景,它们的收入水平也比较有吸引力,而且它们还可以吸引大量优秀的大学生加入。

第四,中国政府的支持,以及国有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大型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都得到中国金融体系的支持。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由国有企业主导,中国银行业更倾向于支持对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明显的效果和固定资产担保。

2008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虽然效果有两面性,但无疑能促进基础设施产业。中国的开发银行(包括CDB等。)创新了金融体系,为海外中国基础设施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大量支持。尽管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对基础设施行业的贡献是非常明显的。

此外,相对而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欧美简单,林毅夫将其概括为——有一个政府模式;与欧美政府相比,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更为积极,而地方官员则在推广的压力下高度重视基础设施产业,北京大学教授李周安将其概括为推广冠军模式。

在过去的两年里,在高铁的发展中,一些城市没有参与高铁规划,当地市民甚至在网上呼吁市长下台。这种压力使得地方官员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争取和支持。

此外,中国人的吃苦精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有很强的集体精神和组织能力,这根植于文化传统。中国一直是一个具有良好集体精神的国家。例如,在意大利,由于中国人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服装市场,中国人的吃苦精神震惊了意大利人,于是意大利人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不死的中国人》。

从全球来看,中国人是一个善于吃苦的民族,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吃苦精神和集体精神。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许多国有基建企业都是由工程师从军队改造成企业而形成的。由于军队体制的影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这支劳动力队伍可以通过强大的组织能力进行组织。

让我们看看基础设施中央企业背后的历史演变,了解背后的大国力量:

“中国建设(601668)”的历史沿革:建设工程部(1953年第37军司令部合并)-国家基础建设委员会-国家建设总局-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路”的历史演变:铁道部工程设计总局-铁道部基建总局-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路建设(601186)”的历史沿革:东北人民解放军铁路纵队-铁路总队-铁道部工程指挥部-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

……

其他企业也有悠久的历史,这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的。许多企业都有参与三线建设的经验,员工有很强的集体精神,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正是这些具有丰富历史传统和强大组织能力的企业,构成了中国基础设施产业的支柱。他们曾经在每座山上开道,遇水架桥,涉过山川,将现代化传播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培养了一支勤劳的劳动大军,并把他们变成了企业的基因。

回顾历史,中国人对道路和速度有一种期待和渴望。当这种渴望与一个古老中国的腾飞梦想联系在一起时,它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一愿望反映在每个村庄的简单愿望中:致富,先修路;这反映在邓小平同志八十年代在日本新干线上的一句简单的话里:速度快,觉悟高;它包含在孙中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要》中提出的建设16万公里公路的构想中。

在庄子的《快乐之旅》中,他曾经想象过:“它大得我都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成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彭。彭的背影,不知其千里;愤怒地飞翔,它的翅膀就像天空中悬挂的云。如果它是一只鸟,它将从海上迁徙到南明。南明,天池也。”这就是中国“基础设施疯狂”背后的精神力量。

根据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新结构政治经济学,任何国家都应该发展自己的产业,而基础设施产业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随着一带一路的进步,中国基础设施产业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大,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目前,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仍有丰富的基础设施需求,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后可以发挥更好的经济增长潜力。“基础设施狂热分子”有着广阔的未来。

标题:向坤 :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 是如何炼成的?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