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14字,读完约12分钟
在短短的40年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通过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走出了强国之路。
作者:余妙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自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40年了。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年均8%左右的增长速度,这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中国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商品交易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第二大商品进口国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开放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从最不发达国家提升为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有望在近几年达到1.2万美元,成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毫无疑问,在短短的40年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通过对外开放,实现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
为什么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个奇迹
40年来,无论是对外贸易、双向直接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是其他国际经济合作项目,中国都是从零开始发展的。具体而言,2017年,中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为4.10万亿美元,占全球对外贸易总额的11.5%,居世界首位。这比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210亿美元的外贸总额增长了196倍。其中,对外商品贸易出口额为2.26万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2.8%,居世界首位;货物进出口贸易1.84万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0.2%,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外贸依存度为33.6%。同时,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905亿美元,占全球对外贸易总额的6.7%,居世界第二位,与改革开放40年前40亿美元的服务贸易总额相比,增长了约172倍。
4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这也可以从中国国际合作的发展中看出。首先,2017年,中国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363亿美元,占世界利用外资总额的9.5%,居世界第二位,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近40倍。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582亿美元,占世界利用外资总额的9.9%,居世界第二位,比改革开放之初高出55倍。此外,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为1685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人员总数达到52.2万人。所有这些指标都清楚地表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对外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40年:从大开放、深开放到完全开放
笔者认为,中国对外开放的4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开放、深开放和全面开放。从1978年到2001年,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广泛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建立了各种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甚至出口加工区。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各种公园从海岸向大陆的点线面推进,更多的是“广泛”强调数量开放;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国家主要从改革开放前的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
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第二阶段是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到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现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可以概括为深度开放。现阶段,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出口面临更大的出口市场和更多的出口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疲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型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通过建立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进行新经济体制的试验改革,国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出口质量,同时继续降低关税和促进贸易自由化以发展经济。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集约”强调质的开放性;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国家主要从强调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转向贸易自由化战略。
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强调的推进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当前,世界反全球化趋势正在抬头,一些国家甚至推行贸易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政策,这给经贸全球化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合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到目前为止,全面开放主要包括三项任务:扩大进口、建设自由贸易港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三项任务是促进贸易全球化的关键任务。
40年对外开放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与40年来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相比,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40年来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首先是改革开放前采取的进口替代战略。然后,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型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进。第三,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战略和世贸组织效应开始显现。接下来,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讨论深度开放。最后,了解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战略下的一些政策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进口替代战略到出口导向战略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前中国采取的进口替代战略以及相关替代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对中国40年的对外贸易进行了总体描述,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自1978年实施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经济改革后转向采取跟随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双轨制”改革的实施为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暂时的保护。这种渐进式改革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易于实施。政府在提供产业筛选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成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也为城乡工人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结果,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大减少了。在这30年间,中国从一个最不发达国家成长为一个中高收入国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的奇迹。
自1992年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国奉行的出口导向型战略。那么如何理解国际贸易与出口导向战略的关系呢?外向型战略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回答了这些问题。例如,《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指出,中国目前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是由中国目前的人口特征和低城市化水平决定的必然选择。低人口抚养比和低城市化率导致大量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收入增长缓慢,进而导致资本快速积累和制造业快速发展。然而,这两个因素也决定了国内市场较小,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口。利用2010年交易层面的高度详细数据,对中国加工贸易进行了综合分析。由此可见,自由贸易区是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工具。根据2000年至2005年的海关数据分析,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可能低于非出口企业,这是由中国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庞大造成的。因此,区分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出口企业的绩效非常重要。《国家开发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使用了2000年至2005年中国企业层面数据、产品层面海关进出口数据和开发区三组高度细化的微观数据,发现国家开发区的建立对该地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贸易自由化与世贸组织效应
1994年,中国只是世贸组织的观察员国。为了尽快加入世贸组织,进口关税在三年内大幅降低。进口关税从35%迅速下降到大约17%。2001年底,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国,并继续大力实施贸易自由化战略。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从不同角度讨论贸易自由化如何提高企业生产率,以及它对企业利润率和企业创新有什么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利用2000-2006年的高度详细的贸易数据和企业生产数据,研究了进口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关税削减对中国大型企业参与贸易的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关税削减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并且随着加工贸易进口份额的增加,关税削减的影响将会减小。一般来说,与最终产品的关税削减相比,进口中间产品的关税削减对生产率的提高有更大的影响;但对于不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同时,利用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最终产品进口自由化对国内纯内资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此外,“中间产品贸易自由化与R&D企业”研究了中间产品关税削减对进口企业R&D的影响,发现中间产品关税削减提高了企业的R&D水平。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深度开放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外部需求疲软,原来主要依靠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行。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企业也面临严重的信贷约束。与此同时,自2005年7月以来,中国一直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全面升值。中国的出口模式已经从单纯依靠低工资的成本优势转变为努力提高出口质量。中国的开放进程已经从“大开放”逐渐转变为“深开放”。本书第四部分探讨了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深度开放,包括:人民币升值如何影响出口企业的决策;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在“银企”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国内企业和出口企业的信用约束是如何形成的?汇率变动对异质出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特别是汇率对贸易服务投资的“出口传导”效应。《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质量改善的影响》一文为汇率变化影响企业决策找到了一个新的渠道,同时也表明竞争强度是质量升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全方位开放战略的政策建议
面对外部需求疲软、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深水区。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政府提出了“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构想。本书的第五篇也是最后一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全面开放战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例如,“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升级”提出“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指出新世纪以来,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保证产业升级的继续和企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政策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内部改革开放”到“外部改革开放”。对外改革、发展新的贸易伙伴、减少对少数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以分散系统性风险、加快与邻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调整加工贸易模式。对外开放,打破各地区的贸易壁垒,放开各种因素的市场,进一步开放产品市场。通过“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0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贸易和投资的措施,主要集中在降低进口关税、建立地区间自由贸易区、签署双边投资协定、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简化管理和下放权力、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它们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改善了消费者的福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中国区际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有很大的改善。
为积极应对反全球化挑战,保持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积极地位,中国愿在现有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自由贸易港。在书的最后,对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动因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自由贸易港是世界上货物、人才和资本的聚集地。中国应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具体路径,希望在货物贸易便利化、人员自由流动和金融开放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余淼杰: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40年开放强国之路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8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