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9字,读完约4分钟
6月24日,央行和中国保监会首次发布了《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白皮书》(2018)。白皮书全面总结了2018年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主要工作和成果。与2017年相比,通过金融体系的共同努力,2018年我国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持续增加,融资成本大幅下降,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底,全国普惠性小微贷款余额(包括每户信用低于10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贷款)为10.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去年年底高5.8个百分点。其中,五大国有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的贷款同比增长23.7%,大部分年度计划已经完成,平均利率为4.79%,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5月底,普惠小额贷款支持了2363万个小型和微型企业实体,同比增长35.4%。
然而,目前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不容忽视,受到了市场的密切关注。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金融机构发放的每户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为5.9%,比大企业高4.5个百分点,比中型企业高3.3个百分点。可见,加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防范不仅是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客观需要。
事实上,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产能和控制污染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低迷、贸易摩擦加剧等原因的结合,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产生一定的不良贷款。例如,在某个地方的污染治理过程中,大量小微企业被关停,导致铁矿采选行业出现大量不良贷款。主观上讲,个别银行的贷款管理不到位,“三查”流于形式,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有些贷款甚至期限确定不合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不相匹配,人为因素导致贷款无法按期偿还。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我们不应该放弃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因为不良贷款比例太高,我们害怕风险。我们不应该对如此高比例的不良贷款视而不见,也不应该主动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毕竟,小微企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动能的重要来源,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创业和就业、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势必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果不加强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很容易产生。
笔者认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防范和控制风险同等重要。对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采取多种措施加以防范。要提高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调动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要建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加强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建立双向激励机制,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的优惠监管政策和充分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提高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地方政府贷款风险补偿的作用,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与银行共担信贷风险,化解银行后顾之忧。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期限结构和产品创新,实现早期识别、早期发现、早期提示和早期处置,完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另一方面,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政策,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加强贷款“三查”,按照自有资本和风险管理开展业务,切实做好信贷风险防控工作。各行应加强金融技术的应用,在降低小微企业信贷成本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现代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有效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实现可持续经营。
此外,银行应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加大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力度,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标题:李凤文:防控小微信贷风险需多措并举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