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7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有一段很热的话:自从垃圾分类开始,上海市民每天都要经受两次老阿姨的心灵折磨:“这是什么垃圾?”
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个部委6月初发布文件,宣布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垃圾分类逐渐引起了热烈的讨论。7月1日,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时代,这无疑成为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经合组织的数据,中国的生活垃圾产量近年来保持了5%左右的增长。2017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1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过去,我国生活垃圾的清运量一直高于无害化处理量,大量城市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堆放,垃圾分类显然是必要的。
当许多人还在为如何分类垃圾而焦虑时,企业家们已经嗅到了商机。从居民垃圾的产生到可再生资源的再利用,整个垃圾行业的中间环节需要经历反复出售和分类的过程。整个垃圾分类链可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分类投放(居民层面)、分类收集(社区层面)、分类运输(清理和运输)和分类处置(垃圾处理)。围绕这些阶段,有垃圾分类、垃圾收集、垃圾回收智能终端和后端智能处理设备等初创企业。
根据天空调查,在6月下旬,有多达70个新的垃圾分类公司,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到几千万不等。仅在6月26日,就有18家新公司注册成立。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小程序和公共数字。例如,支付宝推出了“垃圾分类向导”和“垃圾分类指南”小程序,涵盖了4000多种垃圾,用户只需点击一下就可以查询分类。微信还推荐了几个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小程序,这样市民只需点击微信就可以查询垃圾分类。
从已经启动的“创业项目”来看,“在家收集垃圾”是目前最热门的选择之一。据指出,垃圾收集应用目前在上海非常流行。在一些家庭对家庭回收应用中,用户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家庭对家庭回收垃圾的订单数量逐渐增加。重复订单的比率也很高,平均每七天就有一个订单。
事实上,在垃圾分类的初始阶段,市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知道如何分类垃圾的困境,或者当垃圾量相对较大时,他们也希望有第三方机构来收集垃圾。但事实上,即使在垃圾分类比较成熟的欧美国家,也没有公司在家收集垃圾,政府最终希望人们能够形成有意识的垃圾分类行为。据了解,这类项目的产生与垃圾分类的引入期不谋而合,政府将通过承担一定的补贴让这些公司生存下来。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能否建立并在失去补贴后生存下来,还有待观察。
如果你简单地想一想,你会发现这个逻辑很难成立。对于门到门回收,困难在于中间环节的高成本。根据现行的快递成本核算,一次上门可能要花费两到三元,运输成本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垃圾回收空房的利润非常有限。事实上,早在2015年左右,许多专注于低端市场的互联网+回收企业就诞生了,其模式与现在类似,先制作一款应用,然后预约上门回收。然而,由于碳终端废物产生的频率不固定,离线操作的成本太高,这基本上不会持续。
这是否意味着没有办法在垃圾分类领域开展业务?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面向垃圾的后端处理技术早就实现了,许多资本都把重点放在了后端公司上。但是,由于缺乏垃圾分类,在前端分类、运输和转运环节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导致生活垃圾领域产业结构形成滞后。如今,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时代即将到来,郭盛证券指出,其相应产业链中的环卫转运、餐厨垃圾处理和垃圾焚烧等领域有望获得投资机会,新增设备采购和设备建设空室约1600亿元。
具体到哪种类型的生活垃圾处理发展空房比较大,在我看来,由于湿垃圾在居民产生的垃圾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在被分类并输送到前端系统后,将有助于提高后端处理的效率,保证原材料的供应。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来获取收入。此外,可回收垃圾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子领域,分类处理后的回收和行业下游的加工都有很大的机会。
标题:证券时报:垃圾分类会成为新的创业风口吗?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