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6字,读完约5分钟

华牛是原创,从创意角度解读科技金融

引导阅读

“食品安全第一”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一个接一个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着我们的神经,食品安全问题给公众健康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威胁,因此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们非常紧迫的任务。

前段时间,浙江金华的一位消费者声称,他在超市买了一杯香飘(603711)果汁,在喝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变质的异物。消费者认为这种果汁的味道和原来的不一样,他怀疑有问题。打开果汁的外包装后,他发现里面有一种粘稠的异物。

据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报道,近日,上海市民张在长宁区某办公楼食堂买了一罐泰国酸橙汁。当张先生拿起饮料时,他觉得杯子很粘,就在插入吸管后直接喝了下去。

当张先生第一次喝这絮状物时,他以为是茶,所以他直接吞下去了。但当张先生第二次喝异物时,他的喉咙有明显的刺痛感觉。于是他撕开杯口的锡纸,发现杯里有一个手掌很大的霉状异物!

特别小组已经开始

最近,一些消费者报告说,麦科果汁茶产品有絮状,这引起了互联网上的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向朴,公司回应说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投诉都不是小事,企业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积极实施相应的措施,全面提升麦科果汁茶产品的质量。

针对消费者投诉,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收到用户反馈后,客服部门第一时间与消费者沟通,并妥善处理。同时,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组织专业人员对同一批涉案产品进行全面的核查和调查。经核查,同一批次产品的所有食品安全指标均合格后方可出厂。经进一步调查分析,果汁茶产品产生絮状物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密封膜在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受到外力破坏,导致个别产品的损坏和变质。

华牛原创:事故均出自Meco果汁茶 香飘飘的“食安”之思

为此,香飘漂开始了产品包装工艺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和增强了产品包装膜的韧性,从而有效提高了产品的防护性能。

此外,公司还成立了专项工作监督小组,会同各地经销商和物流供应商对流通环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检查,并对物流运输和码头仓储环境进行逐一调查,以消除流通环节的风险。向朴朴表示,一旦发现经销商或物流合作伙伴不符合公司规定,要求立即整改,若未能按期整改,将视情节轻重取消相关合作资格。

为了更及时地处理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向票还开通了专门的绿色投诉处理渠道,加快了对消费者问题的核实和处理。同时,公司还在审查和完善售后服务流程,并与全国各地经销商密切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处理,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所有的事故都是由麦科果汁茶引起的

香飘票在短短半个月内发生了两起事故,都是由香飘票拥有的meco茶叶品牌引起的。据了解,凭借“香飘朴”的品牌优势,香飘朴于2017年推出了“meco”品牌,并于2018年重点推广了meco果汁茶和淡奶茶,将其定位为新一代茶叶,成为新的净红色产品。

在香飘朴网上购物平台的旗舰店,有四种梅柯蜜谷和果汁茶系列:桃红柚、金橘柠檬、泰国酸橙和白桃乌龙茶。

就销量而言,麦科果汁茶的表现非常抢眼。根据2019年湘菜票半年度报告,上半年,meco果汁茶业务实现收入5.88亿元,占总收入的40%以上,其中仅第二季度就实现收入4.17亿元,比第一季度的1.71亿元增长143.86%。

值得注意的是,果汁茶是香飘票在2018年推出的新产品。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惨淡,但仍计划筹资8.6亿元。

根据向朴朴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计划,本次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资金将投资于成都年产28万吨、天津年产11.2万吨无菌灌装奶茶项目。

“固体奶茶,主要产品的香味扑面而来,似乎无法销售,所以我急于打赌液体奶茶和增加投资。”中国食品工业分析师朱曾经说过。

与此同时,香飘漂错过了速溶茶市场的分红期,其新推出的果汁茶初始投资较大,但产出率较低。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中国的消费市场趋于饱和,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健康和安全。杯装奶茶品牌的业绩都在下降,上半年利润疲软的根本原因是产品结构单一。

结论

不要让食品安全成为一个词空.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中国人本已脆弱的神经。

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向朴朴发生了两起事故。向朴朴表示,他将对内部售后服务流程进行审核,同时,他将与当地经销商密切合作,及时收集消费者投诉信息,迅速处理,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华牛原创:事故均出自Meco果汁茶 香飘飘的“食安”之思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