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7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许多行业和领域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务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为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和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在华经营范围的限制应当完全取消;确保国内外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享有同等的市场准入待遇。
银行、保险和汽车是高度竞争的行业,它们都必须依靠充分竞争来实现高发展。在竞争中,有赢家,自然也有输家;如果有胜利,就必须有淘汰。对于银行、保险和汽车行业来说,更深层次的开放无疑会刺激市场活力,给从业者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处于高度竞争行业的国内企业来说,外资和外国企业的广泛和不受限制的进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国内企业不应该抱着保守封闭的心态,而应该以成熟开放的心态积极迎接和积极寻求变革,将开放带来的“产业效益”转化为自身的“发展机遇”。
关于对外开放的利弊,不乏争论。总有声音说金融业的大规模开放会带来风险,不利于整个体系的稳定;然而,汽车产业的开放将使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汽车产业失去保护,受到冲击。事实上,上述观点是有偏见和短视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如果内资企业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舒适区,它们会安然无恙地生存下来,但也会失去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变得平庸,甚至出现一批劣等企业,这不利于消费者的福祉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此时,引进高质量的外资企业尤为重要。充分竞争可以迫使内资企业培育“内部实力”,增强实力。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这一原则特别适用于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非常火爆。这是由于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热钱的涌入、新能源汽车的高额补贴以及对传统汽车行业的限购等外部因素也使新能源汽车市场升温,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虚假的繁荣。除了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传统汽车公司之外,许多技术落后的互联网公司也生产跨国汽车和“ppt汽车”。生产出的炫目汽车缺乏核心技术,大多以外观、内饰和价格为主要卖点,这客观上造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浮夸”。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外部资本趋于理性,大量人员离开市场,许多跨境汽车制造企业无法维持资金,被市场淘汰。此外,一些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问题也暴露出来,消费者也逐渐冷静下来。基于上述因素,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热度正在缓慢下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9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8.9万辆和8万辆,分别下降了29%和34.2%。
在市场相对低迷但逐渐走向高度竞争的时候,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显而易见。2018年7月,中国取消了特殊用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兴汽车企业和欧美老牌企业纷纷在中国建厂投资。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优化汽车外资政策,确保国内外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享受同等市场准入待遇”,意在通过扩大开放提高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力,使整个行业更加健康,造福消费者。国外先进汽车公司进入后,国内少数不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利,甚至退出市场。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新陈代谢,也是市场成熟的体现。事实上,中国的汽车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有很多机会。外资企业不会瓜分和侵蚀内资企业的市场。相反,高度竞争将有助于扩大蛋糕,充分释放国内汽车市场的潜力。相反,内资汽车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消费者将有更多的优质优价选择。因此,国内汽车企业应该对外国企业保持开放的心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银行业和保险业也是如此。金融业是一个完全竞争和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只要为扩大对外开放做好法律保障和监管准备,高质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将对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刘福寿表示,总体而言,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提高行业整体竞争水平的同时,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两个条例的修订进一步放宽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准入条件,丰富了外资银行的商业存在形式,为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设立和经营提供了更加宽松和独立的制度环境,将吸引更多的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
国务院扩大对外开放的频繁行动,都体现了在政策层面推进制度开放的决心,凸显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竞争带来进步”。因此,国内相关行业的企业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审视自身的不足,主动迎接挑战。
标题:以成熟开放心态欢迎外资外企入场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