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5字,读完约3分钟

小塑料袋需要大智慧的治理(601519,临床单位)。只有结合疏通,采取多种措施,我们才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更好地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

很多人都熟悉这样的生活场景:在逛菜市场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在决定买什么之前先拉一个塑料袋储存起来。近年来,随着快递和外卖等新形式的兴起,塑料餐具和塑料盒等塑料制品的消费也相当可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

“白色污染”极其有害。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报告,世界上不到十分之一的塑料产品将被回收,近80%将被掩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塑料制品在土壤中可能200年都不会降解,并可能污染水体,甚至扩散到海洋,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为此,中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施“限塑令”,通过价格杠杆增加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实现环境友好。

人民日报: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

11年后,“塑料极限订单”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塑料袋使用的年平均增长率从2008年前的2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3%以下,主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每年减少20万吨。随着环保观念的增强,许多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和手推车的习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预期相比,“限塑令”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一些大型超市和连锁便利店,商家提供大量塑料制品,如塑料包装和塑料包装袋等,超出了“塑料限单”的范围;在一些店面中,“塑料限制订单”被简化并实现为“塑料销售订单”。在蔬菜市场、小超市和其他地方,塑料袋是随意使用的。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塑料限价订单”不断遇到新问题。

人民日报: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

“塑料限制令”的效果受到损害,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且用途广泛,它们的替代品要么昂贵要么不实用。近年来,虽然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有所突破,但相关产品的物理特性和生产成本远远落后于传统塑料袋,难以完全替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全面的“塑料禁令”。事实上,在世界主要经济和人口大国中,没有一个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完全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产品。同时,“白色污染”涉及的主体广泛,监管对象“小而分散”,执法难度大,成本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几分钱很难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人民日报: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

小塑料袋需要伟大的治理智慧。相关机构应承担起指导和监督的责任。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完善“限塑令”,对不同领域的塑料产品提出分类管理要求,辅以配套规定,将外卖、快递等行业纳入“限塑令”范围,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形成限制塑料袋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合力,严格阻止不合格塑料袋进入市场,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落实“限塑令”。

人民日报: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

防治“白色污染”离不开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力量。例如,我们可以积极研究替代产品,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质量和价格方面的需求。在替代产品目前难以成熟和推广的情况下,建议在可重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引导外卖和快递等行业优先考虑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此外,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的理念,促进公众改变消费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限制塑料”。

人民日报: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

今年9月,全面深化改革中央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此为契机,结合疏通,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我们可以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更好地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保护绿色家园。

标题:人民日报: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