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3字,读完约4分钟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杭州环’背后所反映的焦虑和挑战,即金融技术是金融中心的核心驱动力。”
最近,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了上海都市区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中,金融无疑是上海的“五大中心”之一。
这并不奇怪,因为上海是一个传统的金融中心,其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个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前沿。
然而,有趣的是,在2017年12月16日于杭州举行的首届钱塘江论坛上,杭州高调宣布建设“国际金融技术中心”,这被认为是对传统金融中心上海的挑战。最近,甚至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在网上不胫而走:在科技和金融时代,上海成了杭州的“环”?显然,这与上海努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鲜明对比。
笔者认为上海金融已成为杭州的“环”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也可能不完全符合事实。此外,今天的城市并不相互竞争。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将上海都市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因此金融技术在杭州的崛起实际上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幸运。然而,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杭州圈”背后所折射出的焦虑和挑战不容忽视,即在数字经济时代,代表技术进步的金融技术是金融中心的核心驱动力。
应该说,《总体规划》明确将金融定义为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五大中心”之一,并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入全球金融中心的前沿,这是有恃无恐、有据可依的。上海的金融总量非常巨大。2016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量达到1364.2万亿元,全国直接融资总量的85%来自上海金融市场;上海拥有1500多家特许金融机构,已成为中外金融机构的重要聚集地;上海有13个全国性的金融交易市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金融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然而,“杭州圈”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有不足之处。根据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报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存在“重硬轻软”、国际化程度低等不足。“杭州环”反映了上海在金融技术上“轻软”的一个重要缺点。在杭州蚂蚁金服等金融科技企业面前,上海的传统金融业也黯然失色。
近年来,金融领域的技术进步让我们见证了新金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技术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和潮流,传统金融必将面临巨大的变革。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技术正在悄然改变金融业的传统模式。在其强大冲击下,传统金融正面临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创新,积极融入金融技术的潮流,我们才能赢得未来。这可能是关于“杭州圈”的热烈讨论的真正源头,而它所代表的焦虑正聚焦于上海金融的未来,而不完全是基于杭州和上海之间的实际差距。这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迫切缺陷。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经济学教授德隆·阿西莫格鲁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保持长期繁荣的关键在于新经济的不断涌现,而新经济之所以能够不断涌现,最终是依靠一个良好的制度。”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金融技术不应该局限于某些金融技术,而应该加以改进,鼓励和支持金融技术的发展。它不仅要引进和服务大公司和大品牌,还要拥抱技术创新,培育未来的大公司和生态平台。这可能是“杭州环”的真正用意。
(作者是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标题:盘和林:上海成“杭州环”背后的焦虑与挑战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