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5字,读完约3分钟
□官方回应中的“临时工”不仅是一面盾牌,也是反映政治风格的放大镜
不久前,在吉林省吉林市,有一条新闻说,政府事务大厅因为“懒惰的政治”而被记者暗访,但官方回应强调这是“临时工”的工作。虽然经过舆论的关注,这一事件得到了及时有力的纠正,但近年来,每当有类似的官方回应时,舆论总是不会“信以为真”:为什么总是“临时工”出事?
曾几何时,“临时工”只是一个与内部身份相关的头衔,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太多关注。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临时工”频频出现。一旦“临时工”出现在各种新闻中,他们往往会引起公众的注意。
事实上,许多官方对“临时工”的反应并非不真实,但问题的根源在于“临时工”不应成为政府应对工作失误的原因。
虽然身份是“暂时的”,但责任和义务不是“暂时的”。利用内在的同一性来逃避外在的责任,无异于自相矛盾。“临时工”的存在原本只是政府内部的人事安排,在一个单位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旦他们走上街头协助执法,或坐在政务大厅工作,在与他们打交道的普通人眼中,他们是否有所准备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由于机构不同,政府内部可能会有不同的管理。然而,政府的外部形象是统一的,公众不可能容纳行政机关的所谓内部逻辑。内部和外部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的扭曲。
许多地方可能不理解这一原则,但总有地方谈论“临时工”,这是官僚心理的背后。首先,因为“临时工”不是正式公务员,他们觉得“出了问题”是个人问题,“解雇”等于解决问题。这种软柿子式的敷衍只是推卸责任的又一表现;此外,脓包被戳开时,脓液会流出,盖上盖子,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黑纱包好。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实际上掩盖了该部门的管理和作风问题。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现实中的“临时工”不再是“临时工”。如今,地方政府正在雇用大量额外的“临时工”来承担一些行政工作。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艰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人员过剩的混乱,这些人“如果有准备就不工作,但临时工在第一线。”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临时工”的管理有任何不足之处,不单止要视为一个无关痛痒的疮疤,特别是基层政府必须正视。
从这个角度来看,官方回应中的“临时工”不仅是一面盾牌,更是一面反映政治风格的放大镜。每当“临时工”受到质疑时,公众都希望改进工作作风,改善管理。任何背离这一期望的反应和处理不仅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而且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官方的回应不应该停留在所谓的体制和身份上,而希望看到更多的自我负责和整改的实际措施,而不是指责所谓的“临时工”。
《人民日报》(2018年1月3日,第19版)
标题:让“临时工”背锅也是官僚主义(论法)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