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5字,读完约3分钟
没有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雄伟壮观,缺乏主心骨;随着乡愁和人性的熄灭,即使穿越千年,你居住的地方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最近,一个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中国小镇在网上发布。从埃菲尔铁塔到路灯、雕塑和植被,很难区分真假。一些网民高呼,与巴黎相比,塞纳河只剩下一条了。
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据统计,中国至少有6座凯旋门,美国有10多座国会大厦,还有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感觉很“陌生”,而“摆姿势”就像在一个外国,这样人们不用出国就可以体验世界习俗。这些建筑的外观当然有它自己的土壤,但“全心全意地建造一座小屋”总是一种“狗皮膏药”,贴在别人文化的表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融入了中国元素,但它并没有失去其文化属性。正是因为它的巴黎文化,它才屹立了150多年,魅力不减。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些高仿真建筑,即使被贴上“中国的巴黎”和“东方的佛罗伦萨”的标签,也只是到了极致的赝品,已经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包罗万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展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而不是排斥“外来建筑”。例如,北京前门大街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特色历史街区,呈现出独特的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淀。然而,目前人们质疑某种西式建筑热的原因在于它对原作的忽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缺乏理解。
除了“磨溪建筑热”,还有“仿古建筑热”。有些地方没有以前的风俗,但他们很乐意以古街古巷的名义雕刻横梁和绘制建筑物,用青砖和粉墙、小装饰品和假古董,以及出售的臭豆腐串。如果说前者是对西方风格的盲目崇拜,那么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的历史中寻找卖点,然后寻找投资,再寻找规划、设计和施工团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同样适用于西式建筑热。无论是照搬西方还是照搬传统,建筑设计和规划的盲从在于对文化根源的无知和对文化传统缺乏信心。
建筑不仅是文化的表达,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根植于它自己的历史背景。开平碉楼集防御和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的种族是混合的。马来人的高脚小屋、非洲木棚和欧洲教堂是拼凑而成的,多样性是这里的和谐;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小庭院和植物,“出来的时候满是鲜花,进来的时候却干净而遥远。”房子可以模仿,但文化很难复制。只有基于“一方水土,一方水土”,才能找到创新的整合思路。
“欲寻木之老,须固其根”,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厚的礼物。立足于文化本体,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深根才能茁壮成长。北京对世界遗产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的综合整治、保护和应用的大力推进,是因为它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外安全”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观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在这里,萦绕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即使建筑宏伟,也缺少脊梁;随着乡愁和人性的泯灭,即使过了一千年,一个安全的地方也能成为一个精神家园。
人民日报(2018年2月6日05版)
标题: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建筑要有人文之根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