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7字,读完约4分钟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目的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镇,也不是要把农民变成公民,而是要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平衡,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市现代化向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更多分配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这是对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总出发点。在解读农村振兴战略时,有人把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与建设新型城镇化混为一谈。有人认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不重要;也有人认为,农村振兴战略是新型城市化的“升级版”。这些观点是对农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片面理解。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利益感和幸福感,决定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不协调的局面:一是工业发达,城市繁荣;二是农业发展潜力不足,部分农村贫困,农民财富水平有待提高。面对这一现实矛盾和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振兴农村的战略,即把农业打造成有前途的产业,把农民打造成有吸引力的职业,把农村打造成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换句话说,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目的不是把农村变成城镇,也不是把农民变成公民,而是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平衡,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各种要素的集聚,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从城市化的角度看,城市化是非农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在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促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稳步提高,使城镇化模式更加优化,使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使城市生活和谐愉悦,使城镇化体系和机制不断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相应地,要增加大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保障体系,使转移人口在城市“住、住、住得好”。这意味着各种元素将加速向城镇聚集。
可以看出,虽然农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都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关,但在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和资源要素流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把农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
当然,农村振兴不能完全反对新型城镇化。中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仍将有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各种要素将继续加速向城市集聚,这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城市化的支持。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巨大差距,必须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大多数农民没有“富民产业”的支撑就无法提高收入;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只有实现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交换和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发展和农村振兴的协同作用。
因此,加快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受益、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关系,逐步实现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劳动力、土地、科技的合理流动。 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促进城市现代化要素更多地配置到农业和农村,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真正谱写新时期农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林子文)
标题:【大家谈】“振兴”并非是把乡村都变成城镇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