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9字,读完约3分钟
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联系是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农村振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地位,把握实践中的难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部署和实施。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就人口结构而言,中国有10多亿人口,尽管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地区仍有6亿左右的人口,这种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就土地规模而言,小农户人均只有一亩,平均每户不超过十亩。与现代农业对信息、网络、机械和规模的要求相比,这种分散的格局难以匹配,矛盾很大。
现实中,这些矛盾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小农,而且在管理能力、视野、勇气等方面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方面,大量小农户愿意甚至渴望通过土地经营权的转让来流转承包土地,这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减轻了劳动负担。然而,在许多地方,小农有意愿,但没有或很少“新农民”接管。另一方面,许多小农户有自己的经营能力和意愿,不愿意转让土地。“新农民”没有土地出租,或者租金较高,这使得难以形成有效的经营规模。
土地禀赋的差异也使得规模经营难以保持一致。农田条件各不相同。马平川不仅有广阔的平原,还有大量的丘陵和洼地。这块地不是三尺平的,有许多“一蛙跃三山”的地块。近年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地和湖泊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并非所有土地都具备集中连片经营的客观条件。同时,从继承农耕文明、保持“乡愁”特征、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来看,有些地块不适合集中连片规模经营。
从“新农民”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适度的经营规模是基本前提,但他们也存在规模选择问题。一些“新农民”有很强的租赁土地的意愿和能力。只要农民愿意,他们可以转到统一管理,实现良性合作发展;一些“新农民”有能力、有意愿,但受到当地土地资源的限制,或者农民不愿意转让土地,导致高能耗、低配置;一些“新农民”在商业风险的压力下选择保守经营,不愿扩大经营规模;一些“新农民”受到当地部门的要求或其他原因。它们在形式上是大规模运作的,但它们并没有真正联系在一起,更不用说结合在一起了。
这些矛盾摆在我们面前,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推进农村振兴必须解决的难题。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大力鼓励、积极引导、积极培训,一大批“新农民”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管理的生力军,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明显提高了土地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然而,由于人少地少,发展不平衡,许多小农很难乘坐现代农业的快车,充分分享农业现代化的成果。
在小农多点多量的现实困难下,如何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答案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以现代农业促进工业繁荣和人民富裕。但是,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中“新农民”的培育,通过土地托管、以农代种、统一防御规则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大生产与小农户联系起来,这不仅具有现代农业管理的品质,而且分散了“新农民”的管理风险。为此,需要在未来的农业支持政策中,将对“新农民”的支持与他们带动的小农数量挂钩,并鼓励“新农民”通过硬支持手段加入小农进入市场。
让小农户赶上现代农业快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只要方向明不在,只要努力付诸实施,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奏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瞿长福)
标题:如何让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