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13字,读完约8分钟

冬天的和田温暖而温暖,这使得冬天的闲散日子更加慵懒。此时,洛浦县白石镇陀格拉克乡一乐斯克墩村正处于红枣销售的旺季:大卡车、小汽车和三轮车在宽滩村路来回穿梭,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装和装载自己的红枣,可谓是如火如荼。“现在是红枣销售的最后阶段。今天早上,河北漳州的一个老板拿走了我家剩下的6吨红枣!”12月2日上午,72岁的村民石鹤山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1987年,依乐斯克墩村开始种植和发展红枣产业,开始了和田红枣的第一次种植,并延续至今。由于成功种植了红枣,这个村庄率先致富,进入了小康社会。2013年前,平均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成为和田著名的富裕村和团结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有序发展,成为和田农村发展的标杆。201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4年被评为“全国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还荣获“发展民营经济先进村”、“创建和平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首激情赞歌。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Islekedun”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灼热的沙袋”。由于该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过去是一个连续的红柳沙丘,夏季高温时沙丘表面温度可达70度,故名。1965年8月,一批江苏知识青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其中,1080只知青扎根于当时和田的国营红旗农场,即现在的白石沱镇。艾尔克敦村是当时支青人驻扎的营地之一。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我们来的时候,那里有一片黄沙,我们住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房子里,房子的墙壁是用篮筐编的。一壶面,半壶是沙。”回想起那一年,老知青郭回到家乡,笑着打趣,但话里没有一丝苦涩。就这样,知青人带着激情和激情的青春,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扛着看图曼,住在窝棚里,啃干岘港,与风沙搏斗,把一个长满红柳和荆棘的沙袋变成了一个平坦的农场。在艰难的岁月里,我们磨砺了我们成熟的责任感,努力争取彼此的爱。“那时候,日子真的很艰难,但每个人都很团结,从来没有把你我分开,从来没有把国籍分开,一起工作时清理土地,一起播种时种植土地,做饭时在一个锅里吃……”一起回来的老知青邱德义动情地说。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由于知青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工作,沙袋已经被平整成条状,农场已经初具规模。起初,芷青带领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其他粮食作物,以满足他们的衣食。1971年9月,这个农场被改造成一个公社,归洛浦县管辖。与此同时,支持青年被转移到机构、学校和其他单位,只有少数支持青年如石河山继续在这里扎根。1980年后,衣食不再是问题。随着市场经济观点的提出,留守青年带领村民开始改造和种植洋葱、土豆等经济作物来增加收入。1987年,政府从河南引进了一批红枣种苗。当年的一乐斯克墩村村长石鹤山积极鼓励村民们种植红枣,并带头种植了2亩红枣。在县林业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红枣成活结果后亩产量是洋葱的2-3倍。看到好处,村民们开始种红枣。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此后,全村在逐步扩大红枣种植面积的同时,不断探索引进和改良优质红枣品种。科学的种植管理,加上乡镇独特的光、热、水、土,使这里生产的红枣品质优越,维生素C、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高于每年供不应求的同类产品。村里的种植者也成了种植红枣的专家,他们擅长修剪、传播花蕾、施肥和预防疾病。虽然这一时期发展存在瓶颈,但在政府支持下实施大规模种植和科学管理,依靠质量打开了市场。枣树已逐渐成为依乐斯克墩村的主要农作物,并已推广到所有村庄甚至周边城镇。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在这个酒香浓郁、巷子深的时代,即使质量好,也需要支撑。白石坨革拉克镇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动员大枣农成立农民合作社,为枣农提供产销服务;帮助合作社在该乡红枣注册“五胡杨农场”商标,申请地理认证标志,打造区域绿色品牌,采取多种措施有效保护农民利益。今天,村里红枣的种植面积也从当年的一两百亩增加到现在的4200亩。该乡红枣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到17.8万亩;平均亩产量也从70-80公斤增加到78-800公斤。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目前,艾尔克敦村有110户376人。除了石鹤山和其他几个老知青家庭,其他都是后来搬进来定居的人。然而,每个人开垦土地、种植红枣的历史就像是几件珍宝,他们总是继承着芷青为天空而战、为边疆而建的血性情怀,总是继承着你我不分的团结,共同繁荣。精神,在繁荣的道路上互相拉动...

从3月修枝到10月收果晒干,从嫁接坐果到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村党支部要组织干部群众到邻近村庄提供技术援助,为成双的少数民族农民制定增收计划,使成双的家庭年收入增加40%以上。生产方面的密切合作也导致了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在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日子。对于夫妻来说,带着礼品盒在“亲戚”身边走动是必不可少的。淡季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拔河、舞蹈比赛也使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熟悉。跳麦锡来,跳秧歌,跳广场舞,拉面条,做肉饭,包饺子,每个人都很擅长;许多维吾尔族男性村民也熟悉舞龙舞狮,汉族妇女也学过民族刺绣。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自2014年以来,我们村的100多名红枣种植者与镇上其他12个村的维吾尔族种植者形成了‘一对一’和‘一对一’的民族团结和繁荣组合。村子里的每个家庭都有38英亩的红枣,所以每个家庭每年都雇佣周围维吾尔族人的帮助,给他们工资,免费教他们种植技术。一些阿达西人在工作了几年后回家种红枣,发了财。因此,我们家乡的每个红枣都有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一个致富的故事。”年轻的村支书李开慧非常坦率。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因为这片土地是芷青人率先开垦的热土,芷青人率先种植红枣发展经济,大家都亲切地称这个乡出产的红枣为“芷青枣”。今年6月,村里的大枣树种植者李德珍和25个枣农一起成立了“洛浦县知青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名字是为了表彰前辈志清的成就."谈到合作社的名字,负责人李德珍感慨地说:“没有他们原来的土地开垦,我们今天就不会幸福。现在,我们正享受着政策和稳定的红利,我们绝不能忘记我们祖先的辛勤劳动。今年的红枣又是一个大丰收,合作社帮助村民们卖了400多吨红枣。”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如今,大多数在这里辛勤工作、挥汗如雨的年轻人已经定居江苏。然而,每年的七月和八月,老人们都会回到白石镇的洛浦和托格拉克乡,缅怀热情的青年,看望曾经一起耕种土地的战友。知青们一回来,苏加蒂博斯塔姆村70多岁的阿布·杜克瑞姆·查德(Abu Dukeremu Chader)就要专程去艾尔克登村村委会,等着见一面。每次,老人都会迫不及待地拉着他以前的战友,激动地说:“你来的时候,条件太苦了。但是现在条件好了,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你应该经常回来看我,看看这里的发展和变化。我给你炖红枣羊,烧大红枣鸡!”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支持你的生活,过滤痛苦,永远繁荣;芷青红枣从皮到核都是甜的。一乐斯克村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依托红枣产业,让生活像红枣一样甜蜜。从县城到村庄,再到村庄,柏油路平坦宽阔,路灯排列整齐,一排排的红枣树变成了行道树。村民的家庭宽敞明亮,各种家用电器和农业机械一应俱全。三轮车和汽车停在每个家庭门前,这是一个繁荣的小康景象。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白石坨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面袋”、“菜篮子”到“果盘”的发展模式,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缩影。”洛浦县白石坨革拉乡党委书记黄伟刚说:“下一步,我们要结合农村振兴,继续在全乡推广红枣质量效益,引导红枣产业继续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继续发挥红枣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使红枣成为全乡的‘生态水果’、‘群体水果’、‘富贵果’,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李融图/文)

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编者:纪爱玲

标题:支青精神永驻 红枣产业共荣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