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2字,读完约3分钟
全国30多个城市相继推出了从几百万元到几亿元的消费券,直接投资于消费终端。一方面,它们为因疫情中断工作而生活困难的人提供补贴,另一方面,它们也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间接帮助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加快复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国内企业的复产工作全面推进,生产的重新启动和快速发展正逐步取代以防疫和控制为经济重点。3月以来,四次全国例会三次提到“扩大内需”和“扩大有效需求”,明确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核电”的定位。然而,新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充裕的流动性供应和金融措施的不断加强,不仅激活了大、中、小企业的生产,而且最终也进入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及其良性互动的有效循环,从而稳定了预期,稳定了经济增长。
从历史上看,内需一直是国内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2018年之前,国内需求在2019年贡献了近90%。消费增长贡献率和投资增长贡献率合计超过100%,2008 -2017年前期,贡献率最高的年份是2009年,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2.6%;最低的贡献率是在2017年,当时世界经济稳定,贡献率也达到了90.9%。这说明内需在国内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有历史渊源和基础的。
从现实角度看,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外需萎缩直接影响出口。扩大内需是弥补出口实际缺陷的必然选择。最近,学者们总是将这一流行病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相提并论,因此他们希望2009年国内需求将再次成为主要角色,再次有责任刺激和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目标的负担也有相当充分的基础。
因此,不断推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为扩大内需和释放效应提供了制度保障。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央行推出了全面削减RRR和定向削减RRR等措施。lpr利率下调、反向回购等工具轮番推出,全面释放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有效刺激投资和生产,着力发挥中小企业激活经济基层单位生产活力的作用,以维持社会成员就业,确保生产生活正常循环,为满足内需提供源头保障。
同时,大力实施减税、减费等一系列财政措施,从企业入手,减轻企业负担,释放生产和科研活力,从生产生活产品的生产方面提供制度供给和保障,保持和扩大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的消费需求,重新启动专项债券,加快发行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措施,稳定投资,帮助扩大内需。
此外,全国30多个城市相继推出了从几百万元到几亿元的消费券,直接投资于消费终端。一方面,他们向因流行病而中断工作而生活困难的人提供补贴;另一方面,它们也刺激了居民的消费热情,并间接帮助了一些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加速复苏。
正如业内专家所说,供求是“有我在你,我有你在我”的孪生兄弟,双方都以对方为生存的前提。从供给方面来看,制度供给在扩大内需方面做得很好,特别是在流行病期间出现的新兴经济模式及其相应的新消费增长点,以及网络、物流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下,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将刺激新的需求增长和(港股0001)质量提升,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努力实现
标题:证券日报头版评论:货币财政政策加持 内需再担经济增长“核动力”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