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39字,读完约20分钟

北京大学的徐伟对此论文做出了贡献

中国在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同时,在此次疫情中,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不完善,病原体检测能力不足,大型医院疾病和重症救治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防疫措施的准确性和效果。为什么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突出的缺点?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弥补它?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是否只有改善民生的意义?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主张建立立场明确的新基础设施。今年2月,我们发布了《是时候开始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了》,随后是《旗帜鲜明地倡导新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国新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报告》,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最终从学术讨论转向社会共识和国家战略。新的基础设施被正式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客观和专业的研究促进了社会进步。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历史遗留的突出缺陷,财政支出仅占发达国家的1/3-1/2。长期的财政拖欠导致了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总量疲软和结构扭曲,在这场疫情中充分暴露出来。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迫切需要开放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而“解决薄弱环节”在科学技术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已反映在许多政策文件中,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弥补不足方面,重点加强检查检测能力、重症救治能力和医疗物资储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在科技方面,我们鼓励发展医疗信息化、网络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和创新医疗设备研发。医疗信息化是现代医疗产业的基础,政策正在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和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刚刚起步,这种流行病有望成为行业爆发的催化剂;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审批制度。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从长远来看,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减少潜在的瘟疫威胁,还可以促进消费,提高劳动力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医学大数据具有多行业的带动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建议方面,政府应首先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增加财政支出,满足人民的基本卫生需求。其次,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是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我们不仅要改进硬件实施,还要补充配套专业人员,全面提高服务能力。最后,要注意运用科技手段,稳步推进医疗改革,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目录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有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突出缺点

1.1总额:人均资源不足,长期金融债务

1.2结构:大型公立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

1.3这一流行病充分暴露了中国相对薄弱的医疗卫生体系

2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补充短板+技术驱动

2.1短板:公共卫生建设

2.2由技术驱动

2.2.1医疗信息化:医疗行业的基础设施

2.2.2互联网医疗:这种流行病有望成为行业爆发的催化剂

2.2.3人工智能+医疗:三种情景,有望减轻医生的工作量

2.2.4创新医疗设备研发:受审批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约束

3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

3.1改善民生,促进消费

3.2提高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3.3医疗大数据具有多行业驱动效应

3.4减少瘟疫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潜在威胁

4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

4.1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视

4.2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

4.3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

4.4大力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不足

4.5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效率

4.6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效率

文本 1。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着历史遗留的突出缺陷

1.1总额:人均资源不足,长期金融债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我国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护士和床位数分别为2.6、2.9和3.8,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护士数量严重不足,护士数量与医疗质量密不可分。此外,虽然我国人均医生数量已基本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医生教育培训的规范化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医疗质量参差不齐。在《柳叶刀》(Lancet)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被评为78分,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数一般在90分以上,差距很大。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在财政投入方面,2018年中国政府卫生支出为1.6万亿元,仅占公共财政的7.1%,约为发达国家的1/3-1/2。历史上,政府支出在整个社会卫生支出中的比重长期低于20%,历史债务严重。虽然“新医改”启动后增长迅速,但仍不到30%,近两年呈缓慢下降趋势。长期的财政拖欠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和生态扭曲的突出原因,具体表现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薄弱、医务人员阳光收入低、医疗设备采购制度普遍腐败、看病难等诸多问题上。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1.2结构:大型公立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

中国有2500多所三级医院,仅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26%,却拥有全国医疗人员的30-40%,实现了全国医疗收入的58%。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有97万家医疗机构,其中包括2万多家城市公立医院和2500多家最高等级的三级医院。三级医院集中了中国大部分高质量的医疗资源。2018年,全国共有医生95万人,护士146万人,就医19亿人次,住院9300万人次,收入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0%、40%、24%、40%和58%。由于三级医院主要分布在地级以上的行政城市,县镇较少,三级医院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和虹吸效应制约了分级诊疗和全民医疗均等化的推进。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中国顶级医院的分布更加不均衡,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少数城市,占据着最好的医疗资源。根据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医院蓝皮书:2017-2018年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8年中国前100家医院绝大多数分布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其中只有39家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占近40%。

1.3这一流行病充分暴露了中国相对薄弱的医疗卫生体系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的公共卫生系统中存在着反应缓慢、动员能力差、海关检疫不严等突出问题。然而,人均医疗资源的短缺和过度集中导致了大规模的医疗运行和二次传播,加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首先,在疫情初期,中国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系统反应缓慢。钟南山说,在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广泛关注之前,存在着人传人的现象。公共卫生应急依赖于少数权威专家,而非系统机制;二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社会动员能力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于1月6日和1月15日启动了二级和一级应急响应,但全社会严格的防疫措施直到1月23日才得到落实,当时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第三,中国医疗资源的人均短缺和过度集中导致了大规模的医疗运行,特别是在武汉,大型公立医院过度拥挤并造成二次传播,一些患者无法得到治疗并继续在社会上传播病毒,而初级医疗机构却无所作为;第四,在中国做出巨大牺牲并分阶段控制疫情蔓延后,北京和黑龙江出现了大量的输入性感染病例,表明中国海关检疫制度还不完善。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我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制度相对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医疗轻卫生”的思想和缺乏基本的财政支持。从思想上看,由于传统习惯和医疗行业的利益,我国人民和医务人员普遍重视医疗而不是保健,导致长期以来对公共卫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拖累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资金角度看,我国政府医疗费用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补贴医疗保险基金、医疗救助、补贴公务员医疗等。一是补充需求方,二是补贴医疗机构,三是补充供给方。以2018年为例,政府卫生支出总计1.6万亿元,其中需求方补充7800亿元,供给方补充5700亿元,补充方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总计3400亿元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2.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短板+技术驱动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公共卫生建设和基本医疗服务,要求在制度和投入方面弥补不足,包括疾病控制体系、传染病直报和预警体系、疫情发布机制等。,而投资包括医疗设施、流动实验室、急救物资、居民医疗保险补贴等。此外,医疗信息化和网络医院等医疗技术在这场疫情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得到了关键政策的支持,有望推动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模式改革和效率提高。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2.1短板:公共卫生建设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确从四个方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重点加强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建设。5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规划》,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是每个省至少有一个p3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p2实验室。提高县级疾控中心疫情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二是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加强传染病病房建设,扩大重症监护病房床位;三是完善城市传染病治疗网络,要求地级城市扩大传染病集中治疗能力,加强重症监护病房建设,配备体外膜肺氧合、pcr等仪器设备;第四,改造和升级重大疫情处理基地,在各省建设1-3个。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在医疗物资储备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机制,应急医疗物资储备规模可能在500亿左右。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强调,要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规模和结构,创新储备方式,优化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根据美国的经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已经储备了900多种医用材料,包括抗生素、化学解毒剂、抗毒素、疫苗、诊断试剂和个人防护设备,储存在6个秘密储存地点,价值70亿美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2.2由技术驱动

2.2.1医疗信息化:医疗行业的基础设施

医疗信息化是医疗行业的基础设施,是医疗行业新形式的前提。医疗信息化包括三个层次:医院信息化、区域医疗信息化和医疗大数据系统。目前,医院信息化是主体。医院信息化以电子病历为核心,通过辅助记录、处理和存储医疗信息,提高诊疗质量和效率。因此,医疗信息化是智能医院、分级诊疗、远程医疗、网络医院等多种形式的基础,医疗信息化建设具有促进医疗产业升级的乘数放大效应。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目前,中国医疗信息产业的规模约为500亿,而future/きだよよきだよ规模巨大。idc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疗信息市场规模为492亿,过去三年的年增长率为15%。就增量而言,空,由于中国计划在2022年前全面实施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改革,且按病种付费应基于综合医疗信息化和数据接口统一,该政策要求二级以上医院的电子病历等级在2020年提升至三级以上。2018年,国内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电子病历平均评分分别为0.83分。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从竞争格局来看,渠道覆盖和服务能力是主要因素,而国内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医疗信息产业主要面向医院,医院对系统的稳定性和维护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渠道覆盖和服务能力是决定医疗信息产业竞争格局的主要因素。目前,中国的医疗信息产业相对分散。以医疗it解决方案为例,五家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为40%,其中领先公司东软集团(600718)占14%。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2.2.2互联网医疗:这种流行病有望成为行业爆发的催化剂

中国的网络医疗始于2014年,目前的市场规模接近300亿。其发展的瓶颈在于缺乏高素质的医生资源和医疗保险。我国高质量的医生资源基本上被公立医院垄断,公立医院没有提供网上服务的动机,普通基层医生难以吸引患者的流量,因此网络医疗在供给方面受到极大的抑制。此外,虽然中国的政策支持“互联网+医疗”,但未能明确支持医疗保险准入等实质性问题。2018年9月,《网络诊疗管理办法(试行)》颁布,要求网络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不得为首次就诊患者提供服务,客观上降低了网络医院的发展速度。在这种背景下,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300家互联网医院,市场规模只有300亿,行业渗透率不到2%。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从实施主体来看,未来中国的网络医院将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实体医院为实施主体,二是以网络企业为实施主体。第一种模式以实体医院为主,具有很强的服务延伸能力,在认知上更容易被患者接受。然而,公立医院缺乏上网的动力,医院过于分散,难以做深入的工作。第二种模式是由合格的互联网企业搭建信息平台,以企业为主导,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网上医疗服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高效率。然而,面对网上优质医生资源激励不足的问题,该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过程中。目前,以实体医院为主的网络医院占41%,网络企业占59%。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微药集团、平安豪医生(港股01833)、阿里健康(港股00241)、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医疗企业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医药电子商务有望率先发展。微药集团是最初注册的网络,乌镇互联网医院是中国互联网医疗的标志。除了互联网分级诊断和治疗业务之外,它近年来开始为实体医院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它已经覆盖了中国70%以上的三级医院,有望突破网络医疗行业的盈利难题。平安的好医生通过网上咨询模式进入网络医疗行业,然后通过健康商场和医疗服务实现o2o。截至2019年底,该平台上有近7000名医生。但是,目前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与平安集团的关联交易,这需要时间才能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主要从事医疗电子商务。由于医疗电子商务不涉及医生资源的获取,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有望率先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这种流行病加速了对互联网医疗保健用户的教育,同时,政策支持过重,有望成为行业爆发的催化剂。在用户教育方面,由于一些实体医院的瘫痪和这一流行病的交叉感染风险,一些医疗需求被迫转移到互联网上。以平安好医生为例。从疫情爆发到4月8日,平安好医生平台共访问了11亿人,新增注册用户增加了10倍,仅移动用户的月生活人数就增加了200多万。大量用户开始理解并尝试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政策方面,该政策迅速增加了对网络医疗的支持。3月2日,国家医疗保险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文件,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然而,在网络医疗能否覆盖首次就诊患者的问题上,目前的政策文件存在矛盾和不明确之处,因此网络医疗的服务范围仍然是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以及家庭医生的合同服务。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2.2.3人工智能+医疗:三种情景,有望减轻医生的工作量

人工智能+医疗包括三种应用场景,有望提高整个行业的供应效率。医生的供给刚性是医疗行业的核心问题。在过去的10年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于医疗领域,主要包括医疗辅助、医学成像和健康管理。未来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生的工作量,提高供应效率。此外,人工智能也有望提高医疗质量,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资料,我国临床医疗每年误诊5700万人,总误诊率为27.8%。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美国的Ibm公司是先驱,但它在人工智能+医疗援助方向的发展受到阻碍。其他技术巨头和中国企业主要应用医学影像和健康管理。在美国,ibm是这个领域的先驱。2011年,沃森开始协助医生制定癌症治疗计划。推出后,它很快在美国、中国、韩国和其他国家商业化。然而,由于医疗计划过于复杂、沃森的成本太高、本地化问题等等,它最近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以谷歌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巨头专注于医学图像识别。在中国,国内相关企业主要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影像和健康管理。2019年,这两个领域分别有57家和52家医疗人工智能企业,占总数的64%。腾讯已被确立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国家创新平台,是中国四大人工智能国家平台之一。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2.2.4创新医疗设备研发:受审批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约束

在创新药物、新疫苗、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这在此次疫情中进一步凸显。虽然中国在创新药物和体外诊断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研发实力仍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大部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根据这批数据,2019年,中国仅进口了近100亿元的hpv疫苗,占中国疫苗市场总规模的四分之一。在这次疫情中,虽然我国在各种医用材料的生产能力上有优势,但医疗技术研发的力量相对薄弱,如病毒检测技术和抗病毒药物研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防疫措施的准确性。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我国创新医药和创新医疗设备行业(002173,诊断单位)仍受制于审批制度、医疗保险目录等制度的不足。自2015年以来,我国药品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审查积压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专业复习方面。实际上,“全球新药”和医疗器械很难获得专业审查支持和市场批准。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我国创新药物医疗保险目录谈判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降低价格,创新药物激励机制的缺乏不利于创新药物企业R&D动机的提高和行业良性生态的形成。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3.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

3.1改善民生,促进消费

健康是人民更美好生活的基石,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对民生有着突出的好处。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和惠及14亿人是未来的主要任务,而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健康、贫困、社会公平等问题密切相关,最能反映民生。因此,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是改善民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可以减少当前和长期医疗支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扩大内需。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消费:一是公共卫生干预可以预防疾病,进而直接降低居民的医疗费用;第二,完善的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制度可以降低居民的长期支出预期,增加当前消费倾向,进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此外,新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相对有利于医疗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通过扩大疫苗接种、支持定期体检、增加体育设施、严格控制烟草等公共卫生建设来预防疾病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3.2提高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医疗卫生系统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和福祉,还部分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就数量而言,一个人的疾病往往导致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成员退出劳动力市场,导致不止一个人的劳动力供应损失。就质量而言,健康本身就是人力资本,许多疾病治愈后仍有后遗症,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例如,自19世纪中叶建立的现代公共卫生系统大大降低了传染病的威胁。据统计,从1848年到197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传染病控制造成了整个人口死亡率下降的39%;另一个例子是,从1995年到2000年,世界上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不力的国家遭受了10-30%的劳动力损失,而最严重的国家斯威士兰遭受了50%的劳动力损失。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3.3医疗大数据具有多行业驱动效应

医疗信息化使医疗数据能够有效沉淀,打破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未来的医疗大数据产业是可以预期的。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医疗数据主要存放在公立医院,数据口径不同,信息相对闭塞。虽然中国已经有一个“1+7+x”的医疗数据中心和三个政府主导的医疗大数据公司,但目前的效果有限,导致中国丰富的医疗数据资源未能在行业中发挥乘数效应。借助信息技术,医疗信息化有望整合中国的医疗数据资源。一方面,它将直接为人工智能、创新药物和创新医疗设备等行业提供R&D资源,医疗大数据行业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它将为居民疾病谱研究、医疗保险基金余额计算和居民健康管理提供政策指导,也有望带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在许多方面都有潜在的效益。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3.4减少瘟疫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潜在威胁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发生了两大瘟疫,非典和新冠肺炎肺炎,给经济和社会运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从病原微生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和传播条件来看,鼠疫的发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不可避免的。在此背景下,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具有不可估量的效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瘟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潜在影响。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4.政策建议

4.1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视

医疗和公共卫生涉及人民的基本健康权益,政府建立保障机制是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政府应提高责任意识和重视程度,在医疗和公共卫生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着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和处置能力,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公立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福利均等化,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福祉。

4.2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

将医疗卫生建设纳入新基础设施的各项规划,提高比重,不仅包括医院规模的硬件建设、医学影像设备、检验检测仪器、治疗设备,还要解决专业人员配备和其他软件方面的薄弱环节,提高医疗技术人员和医生的工资,加大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避免设备闲置和无人值守的现象,提高财政投入效率。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4.3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

对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响应机制进行重大反思,理顺决策机制,避免信息不畅、职责不清、防疫时机错失。此外,要加强病毒检测能力、医疗物资储备、icu病房等建设。,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处理能力,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潜在影响,特别是要建立长期投资机制,避免疫情发生后注意力下降,建设项目暂停或搁浅。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4.4大力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不足

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保障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们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医疗需求,这也是分级诊疗进展缓慢的突出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在供应商补贴方面的倾斜,不仅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提高服务能力,还要制定合理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避免供给效率低下。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4.5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效率

从三个方面推进科技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动:一是大力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和互联互通,促进医院和区域卫生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二是鼓励和支持网络医疗、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竞争;第三,进一步支持创新药物、疫苗和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除给予税收优惠等产业政策外,进一步改革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提高评价的专业性,同时提供医疗保险支持,通过基础制度建设促进产业竞争力和国内替代的提高。

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4.6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医疗改革进程。改革公立医院人员薪酬制度,逐步取消医务人员的职业设置,提高阳光收入水平,增加行业内要素流动,促进竞争,提高效率;继续推进分级诊疗政策,通过医疗协会、远程医疗、县级医院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下沉,缓解大型医院疾病;推动药品采购、医疗保险目录谈判,利用医疗保险杠杆按病种付费,提高公立医院节约成本的积极性;鼓励医生多行医,促进社会办医,形成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市场。

标题:医疗卫生新基建:补短板+科技带动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