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6字,读完约3分钟
如果“太初历法”是由汉武帝制定的,它将从十月开始到孟春。正月初一庆祝春节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塑造和传承,春节已经成为一个集价值观、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于一体的节日。春节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崇拜祖先首先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怀念;另一个例子是尊老爱幼,团圆与和谐,表达了血浓于水的温暖和甜蜜;另一个例子是迎接禧年,为未来祈祷,见证人性的温暖和努力工作的热情。文化无处不在,文化是我们能感受和触摸到的真实生活。春节中所谓的“新年味道”一般包含在这些文化传统中。
近年来,春节期间的“空集权”问题一再被提及。红包的泛滥就像一场“春天的抢劫”,抑制住了血液中滔滔不绝的感情;过度的照顾,如就业、婚姻和生育,已经把团聚变成了令人尴尬的“法庭审判”;“吃年夜饭,即使是节日”,反映了节日的单调和无聊;“处处拜年,奔到酒桌上”反映了人们的浮躁和无奈...如果贬低春节的文化意义,把春节简化为“吃、玩、睡”和“玩、买、游”,无论娱乐、吃喝多少,都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空缺失。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春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乡愁”。消除这种乡愁,关键在于重新认识和整合春节期间的文化资源,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创新时代文化的过程中,找到属于当代人的春节文化坐标。
不久前,一套为2019年春节量身定做的生肖邮票《纪海年》受到集邮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在“肥猪王宓”的邮票上,一只狡猾的猪跑出了聪明活泼的快乐,象征着奔向更好的生活;另一张邮票“五福聚在一起”,两只大猪和三只小猪幸福快乐,承载着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和春节的五福。从汉字“家下猪”的演变到黄道十二宫大结局中“猪”的出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丽的文化意象值得探索。这充分提醒我们,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比用高人一等的眼光去排斥传统文化更好。简而言之,收获可能是惊人的灵魂之美。
就像人们在春节期间穿新衣,拜年,享受新的快乐,期待万象更新,弃旧迎新一样,春节也是一场不断的改革。特别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的今天,春节文化也在进行创新。过去,一家人整晚都围着炉子聊天,分享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人们在群里忙着抢红包,在网上看春晚,在微信圈子里送祝福。过去,城市农民工回家过年,但现在“逆春节”显示了城市化的新趋势。如何庆祝春节,形式一直在变,但核心价值却长期保持不变,那就是我们深深依恋家庭团聚,渴望幸福生活,憧憬未来。这些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历史悠久的文化之河可以流向大海,因为它不断引进新的元素,所以有着光明的未来。春节期间,有我们民族几千年不变的文化信仰,也有我们走向未来的最深厚的文化自信。我们一起依偎着春节,春节是民族文化的灯塔,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标题:人民网评:守望传承,涵养向新而行的春节文化自信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