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樟树作为中医药协会唯一认证的药都,其中医药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这里便有了原始的医药活动。三国时代,樟树便有药材摊贩摆摊卖药,悬壶施诊;唐代辟有药墟,宋代形成药市;明有药码头之称,清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经过18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樟树药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药业文化。
樟树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樟树筑卫城、樊城堆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创了古老的原始文明,初步懂得并应用原始医药卫生知识,例如:用火焙烧居室的墙壁和地面,以避湿驱寒;用烧热的泥土、石块缓解某些腹痛和不适;用石砖、骨针治疗人体局部关节疼痛等等。原始的医药卫生活动为后来樟树医药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古代樟树地区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张道陵、葛玄、葛洪等相继在樟树阁皂山筑坛炼丹、采药施诊、布道传教,使得樟树街头席地摆摊售药者越来越多,从而开樟树医药之先河。因此,葛玄被尊称为“樟树药业鼻祖”,阁皂山亦为樟树医药之源地。
从这一阶段开始,樟树中医药文化与道教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樟树中医药文化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南北朝时期,樟树药业人员有了简单的分工。宋朝始建“药师院”供奉药师佛,祭祀药王和求神医病。到了清康熙年间,樟树药商组建“药王会”,“药师寺”改称“药王庙”并奉孙思邈为药王,清嘉庆、道光年间,樟树药帮正式形成,为全国三大药帮之一。随后。樟树药商集资公建三皇宫,此宫成为药商交易场所、药帮活动中心,每逢四月二十八日(孙思邈生日)和八月十五日(葛玄“白日飞升”之日)于药王庙举行庙会,各方药商在此交流。首先,各药号老板、先生都到三皇宫为药王先师拜寿,群众大多前往药业祖山阁皂山祭祀葛玄。药王会期间主要活动为祭祀药王、戏班唱戏、打拳舞狮等,常持续三天左右,通常有数万人参加。每逢除夕,药界同仁向药王礼拜辞岁,大年初一又聚三皇宫团拜。此类大型活动同时也推动樟树中医药文化的向外辐射。
这一时期居民文化活动底层逻辑特点是:以长生和助人为最大成功,将行医济世作为传道的一种有效工具,以医弘道,道医同源,医道相济。
在这之后,樟树中医药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樟树形成了“以我为主,主客并存”的药业体系,以人才和技术幅射全国、以“乡谊”和“亲谊”维系成员的“樟树药帮”逐渐形成,占有了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带广阔的药材市场,与“京津帮”、“四川帮”三分全国药材市场。樟树已不仅仅是药材交易集散地,而且是“药材技术中心”,它以独特的鉴别技能、科学的收藏保管、精湛的加工炮制技艺、质量上乘的成药产品赢得了“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这也是中药的功能从饮用、药用向思想精神、观念伦理等功能过渡的开始。樟帮不仅对药材的炮制有鲜明的特色,还有鲜明的樟帮精神。樟帮精神便是“敢闯、创新、守信、包容”。“遵古训,讲道地,选优质,欲精良。”是樟树药帮经营药材的座右铭。药过樟树药人之手,可药到病除,这正是樟帮经营的宗旨。为了采购正宗地道药材,樟帮药业人员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长途跋涉数千里,历尽艰辛,深入中药产地边陲地区,辐射全国形成“樟树药业网”。
这一时期樟树中药文化底层逻辑不仅仅局限于生存、传道,更衍生成为一种精神文化,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民俗篇记载:“民勉贸迁”,樟帮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逐渐影响形成当地良好的民情风俗。樟树药帮开辟了广阔的药业市场和药业资源,成为樟树中药文化兴旺发达的支柱,为樟树药“齐”、药“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丰富中华医药宝库,为祖国医药事业发展,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随着樟树中医药文化从萌发走向了兴盛,而近现代东西方文化碰撞又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或转型提供了新的要求或路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担子落在当代人的肩上,我们应该注重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突出地区特色文化,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从而在民众心中构建出关于这个地区较为全面完整的文化形象。
通讯员:中南大学 简诺
标题:药都樟树:江西省樟树市中药文化的发展历程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cj/4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