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2字,读完约4分钟

在官方文件中,“缩水的城市”这个词是第一次出现。结果,两个“缩水城市”名单(180和80)的版本在互联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房地产媒体上也出现了“崩溃”、“崩溃”、“灭绝”等令人震惊的词语。网民们也关心他们的家乡是否在其中。这里应该澄清的是,对于一个正在缩小的城市,没有官方的定义。当数据不透明,统计口径不同时,不要谈论所谓的“缩水城市”名单。

李宇嘉:拥抱小城市精致化的“收缩”

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喜欢“大”,任何行业或领域都应该列出“四大”或“十大”。似乎只有进入前几名的人才是优秀的。城市执政党的表现判断也是如此。无论是概念理解还是学术研究,人们总是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是一个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规模大、城市边界大的城市。近年来,坊间所谓的“净红色城市”是那些规模迅速扩大的大城市。

李宇嘉:拥抱小城市精致化的“收缩”

当然,大城市有自己的优势。例如,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像地铁这样的大项目可以分担费用,各种当地小吃都很受欢迎。然而,在中国,大城市很受欢迎,因为它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很强。城市越大,管理水平越高,优质资源就越丰富,标志性项目就越大。例如,高等教育资源、三大医院、跨国公司和总部经济都集中在大城市。资源获取能力强,城市面貌和就业机会肯定不能自给自足。

李宇嘉:拥抱小城市精致化的“收缩”

宏观数据“不漂亮”的小城市可能不受欢迎。在西方国家,有许多“小而美丽”的城市,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所在的沃尔夫斯堡,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以及英特尔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镇。就安居乐业而言,这些小城市不算短。说到底,我们的“城市发展理念”仍然是建立在经济或政治成就的基础上,没有遵循“人聚集到城市”的起源,没有认识到城市是为人民而建的。

李宇嘉:拥抱小城市精致化的“收缩”

一直以来,无论城市规模大小,成千上万的城市都坚持“城市必须增长”的治理模式和“外延扩张”的规划惯性。在快速城市化的“上半年”,大、中、小城市人口普遍增加,中小城市围绕主城区向外扩张是合理的。在城市化的“后半期”,人口开始向拥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和更富裕生活的大城市迁移。中小城市需要保护主城区的“基础盘”,即严格控制增量,盘活存量。

李宇嘉:拥抱小城市精致化的“收缩”

这样,有限的公共资源可以投入到人口集中的主要城市地区,而不是被不必要地消耗在“摊大饼”的外围扩张中。开阔我们的视野。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公共资源的角度来看,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坚持人口减少的人提高了他们的收益感。在“瘦身强身”之后,建成区会建得更好,这自然会吸引周边县镇的人搬进来。

在许多四线城市中,主城区的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万,但辖区内的人口却多达几百万。总体人口外流使得公共服务更容易集中。建成区有望变得“小而美”、“小而精”。工业腾出的空房间数量将被取消,公园和绿地也将被创建。城市也有同样的诱惑,想搬到他们管辖范围内的县和镇。因此,官方文件提出了“城市萎缩”,这并不意味着人口外流的城市将会衰落,而是顺应了城市化的新规律,重塑了资源的“集聚-平衡”。

李宇嘉:拥抱小城市精致化的“收缩”

关键是要扭转“增量计划”的顽固思维。人口数据的缺乏和不透明,摆在我们面前的“城市病”(本质上是由管理不善造成的),以及吸引投资的合理发展要求,是政治家们公开扩张城市地区的原因。然而,一旦宏伟计划付诸实施,巨大的沉没成本将迫使后续的额外投资,从而锁定空.之间的刚性扩张路径没有产出的投入,城市背负着巨额债务,集聚能力减弱,人口外流难以回流。

李宇嘉:拥抱小城市精致化的“收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文件明确指出,“人到哪里都行”和“人、地、钱是连在一起的”,这有望堵塞土地财政和城市扩展的老路。同时,它也使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关心每一个公民和每一个微观个体,追求“人均指数”而不是“总指数”。与发达国家的“萎缩的城市”相比,我们最大的潜力是城乡差距仍然很大,有萎缩迹象的城市只要能够将公共资源集中在主要城市地区,激活城市的先天集聚效应,就不难再现其活力。

李宇嘉:拥抱小城市精致化的“收缩”

(作者是高级房地产研究员)

标题:李宇嘉:拥抱小城市精致化的“收缩”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