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7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了“缩水城市”的概念。随后,两个版本的“缩水城市”名单在网上升温,即清华大学龙鹰分校统计的180个城市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武康分校统计的84个城市。网民们也非常关心他们的家乡是否在其中。在这里,笔者首先澄清,官方首次提出没有明确的标准,比如人数连续几年缩水。
然而,“缩水城市”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过去城市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的发展普遍喜欢“大”。无论是概念上的理解还是学术研究,人们几乎总是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边界的城市。
当然,大城市有自己的优势。例如,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像地铁这样的大型项目可以分担成本。例如,地铁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属于大城市的标准之一。对于地铁项目能否上市,国家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即居民人口应超过300万,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应超过300亿元。如果是一个小城市,显然很难满足这样严格的要求。此外,大城市可以分享全国各地的各种美食。因为人多,需求自然不同!然而,就中国而言,大城市受欢迎的原因是它们有很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城市越大,行政级别越高,优质资源和大型项目越多。
例如,“985”、“211”、三甲医院、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金融中心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如果你想住在这样一个城市,享受这些资源,你会提前一个月得到水。因此,城市面貌和就业机会不是不言而喻的,拥有“不美丽”宏观数据的小城市很难获得这些资源。许多去过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会发现许多“小而美丽”的城市,比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桥,以及英特尔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镇。50多万是大城市。例如,欧洲金融中心之一的法兰克福有大约75万人口。然而,就安居乐业和充满活力而言,这些小城市并不缺乏。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政治家眼中的“城市发展理念”仍然是建立在经济或政治成就的基础上,没有遵循“人聚集到城市”的规律,没有认识到城市是“为人民设计的”。一直以来,无论城市规模大小,成千上万的城市都坚持“城市必须增长”的治理模式和“外延扩张”的规划惯性。许多城市不得不规划一个比主城区更大的新区域。在快速城市化的“上半年”,大、中、小城市人口增加,中小城市围绕主城区向外扩张是合理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下半年”,人口也逐渐进入存量时代。居民迁移到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更高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应保护主城区的“基础盘”,即严格控制增量,盘活存量。这样,有限的公共资源可以投入到人口集中的主要城市地区,而不是被不必要地消耗在“摊大饼”的外围扩张中。
开阔我们的视野。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公共资源的角度来看,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坚持人口减少的人提高了他们的收益感。在“瘦身强身”之后,建成区会建得更好,这自然会吸引周边县镇的人搬进来。2002年和2003年,许多人住在四层城市。主城区的常住人口只有一百多万,但辖区内的人口多达几百万。整体人口外流使公共服务更容易集中,建成区预计将变得“小而漂亮”和“小而精致”,而公园绿地可以通过空.度假来创造因此,城市和其管辖下的县和镇的人口一样,都有迁入的诱惑。因此,官方文件提出了“城市萎缩”,这并不意味着人口外流的城市将会衰落,而是顺应了城市化的新规律,重塑了资源的“集聚-平衡”。关键是要扭转“增量计划”的惯性。
人口数据的缺乏和不透明,摆在我们面前的“城市疾病”,以及吸引投资的合理发展要求,是政治家们公开扩张城市地区的原因。然而,一旦宏伟计划落地,巨大的沉没成本将迫使后续的额外投资,空之间的刚性扩张之路被锁定。没有产出的投入,城市背负着巨大的债务,聚集能力被削弱,人口外流的局面难以恢复。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人到哪里去”、“人、地、钱挂钩”,意在堵塞土地财政和城市扩展的老路。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殴打城市的“父母”。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关心每一个公民和每一个微观个体,追求“人均指数”而不是“总指数”。
因此,虽然四线城市在2002-2003年将会有很多人流出,但其主城区可能会从中受益,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口外流和落后工业的衰落,空的房间已经空出。未来,棚改将以另一种形式呈现,来自各县或乡镇的人们将进入附近的城市,这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发达国家孤立的“萎缩的城市”相比,我们最大的潜力是城乡差距仍然比较大。国家移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为了获得发展机会,小城市过去依赖土地,但现在不行了。“建立公共服务,吸引最近的人口”,并将公共资源集中在建成区。考虑到成本低、县乡人口多(2亿~ 3亿)和巨大的需求潜力,这些在大城市是不具备的。总之,小城市重现活力并不难。大城市在“稳定房价”的高位下受不了寒冷,所以在瘦身之后,小城市的机会可能会被挖掘出来。
(作者是高级房地产研究员)
标题:李宇嘉:瘦身减量为收缩型城市创造新机遇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