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92字,读完约2分钟

早些时候,一位领导干部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触及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不久,当这位干部正在组织一次晋升调查时,一封“举报信”出现了。根据“每封信都要检查”的原则,有关部门进行了核实,最后发现报告是不真实的。不过,单位里有很多传言。

“对于一些举报信,他们似乎是捏造和匿名的,但他们必须进行调查。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但没有向他们作出澄清,这使被举报的干部蒙羞,影响了他们的成长,甚至推迟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最终,匿名的虚假指控可能会获胜。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做了!”最近,市纪委的一位负责同志感慨良多。

在工作中,总有一些能办事、能成事的干部。因为他们坚持原则,敢于承担责任,他们使大多数人受益,但却冒犯了个人。当事情发生时,有人会跳出来匿名举报。在一些地方,信访反映的假问题被查出是假的,但没有及时澄清,使干部们承受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这些做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干部容易产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好”的消极心态;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恶钱驱逐好钱”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匿名诬告的形成,使官员们不寒而栗。

匿名的虚假指控不会持续太久。匿名诬告者经常滥用信访方式谋取私利,给干部泼冷水,搅浑水,败坏单位和部门的风气。事实上,一些匿名的人几乎是“零成本”,这种匿名的假原告有时会成为受益者。对此,相关部门应研究相关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使匿名诬告者没有市场。

前不久,大连、长沙等市纪委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对虚报干部进行了“正名”,澄清了虚假谣言,整顿了风气,使那些想浑水摸鱼的记者无利可图,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这是对敢于承担责任的干部负责,对敢于承担责任的干部负责,鼓励干部以干部身份承担责任创业的好做法。这种做法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使之更有针对性,让干部们安心创业。这样,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政治生态就可以得到澄清。

人民日报基层走笔:不能纵容诬告者

《人民日报》(2019年5月21日,第19版)

标题:人民日报基层走笔:不能纵容诬告者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