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8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清华大学发布了人工智能使能平台“紫色如云”,正式向全社会开放。“魏紫云”通过云和终端本地化进行部署,与合作伙伴共享所有人工智能功能,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场景中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共享将为更多的企业带来创新的可能性,这是协同研究和协同创新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掌握自己手中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如何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逐步解决“瓶颈”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国家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协同研究,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中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协作研究和协作创新,首先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集中精力做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们成功地应用了国家系统,重点解决了“两弹一星”、航空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科技突破。中国高铁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为新的全国性系统的有效性提供了最新的注脚。中国高铁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产品谱系,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为什么中国的高铁可以?这是因为在R&D高铁试生产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近30所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和大学进行了整合,近50家骨干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联合体,形成了强大的协同创新潜力,实现了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今后,在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中,要更好地利用新的国家体系,通过各方的协调统一,形成整体创新潜力。
协同研究和协同创新还需要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参与者的创新活力。企业对市场需求最敏感,也是最有活力的创新单位。突破核心技术需要激发企业创新的微观活力。目前,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已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将改写全球经济结构,中国科技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阿里巴巴的云计算、百度的人工智能、大江的无人机...企业的创新活力可以得到充分释放,可以在某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进入第一梯队。同时,在传统产业中,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例如,中国家电企业海尔和美的分别建立了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开放平台,实现了家电行业的技术赶超。可以说,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创新产业时,将会出现无数分散的创新引擎,客观上形成“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
“你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通过充分发挥聚精会神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企业主体的微观创新活力,可以形成协同研究和协同创新的强大协同效应,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以核心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
标题:人民日报:激发协同创新的强大势能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