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7字,读完约3分钟

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在法制层面上推进,环境保护意识应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

正是在这一体系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概念可以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意识,进而推动绿色时尚标杆的建立

在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暴露了厨房里排列着的四个垃圾桶;在办公室里,同事们满脸通红,因为“小龙虾壳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在家里,孩子们教祖父母他们刚从学校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将于7月1日生效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成为上海市民的环保动员令,也体现了市民对绿色时尚的追求。

今天,实践绿色生活,实现废物减量化,解决“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相继制定了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监督和指导,全过程分类得到加强,执法监督得到严格执行,使更多的人能够采取行动。一些专家说垃圾分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强制性时代”。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墙上的口号转变为全社会在法律下的集体行动,需要更精细的城市管理、市民的积极合作,以及相关行业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乃至商业模式的改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协同效应。

人民日报:提升环保自觉 崇尚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在法制层面上推进,环境保护意识应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垃圾分类的僵化体系和公民的环保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不可能等到环保意识完全成熟后再实施相关措施。这次上海《条例》颁布后,许多市民主动复习考试,钻研各种垃圾分类问题:用过的粽子叶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家里的宠物垃圾是什么样的垃圾?你想把它冲进厕所吗?这一现象表明,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际过程中,相关概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明意识,进而推动绿色时尚标杆的建立。

人民日报:提升环保自觉 崇尚绿色生活

环境意识应该贯彻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不可否认,对于任何人来说,要打破生活的“舒适区”,告别已经形成很久的习惯都不容易,但只有向前迈进一步,我们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并期望有一个成熟的垃圾分类系统。只有当轮到他们实施时,他们才会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社区的垃圾房改造是定时开放的,生活节奏要与垃圾房的开放时间相匹配;购买食物时,带上帆布袋,尽量不要使用塑料袋;旅行时,带上便携式化妆品...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宏大主张也与个人生活细节的变化有关。

人民日报:提升环保自觉 崇尚绿色生活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环保升级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例如,一些地方立法规定,酒店不应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饮外卖,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对此,一些手机订购平台表示将引入“不推荐餐具”功能,用户下单时平台默认不再提供餐具。对于消费者来说,细节的改变促使他们选择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多的自带餐具,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对于商家来说,因为法律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所以敦促企业实体在绿色包装、产品质量和价值授权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减少的是一双一次性筷子和一根塑料吸管,但更多的是商家和消费者对绿色生活的默契。

人民日报:提升环保自觉 崇尚绿色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改善生活环境,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垃圾分类似乎是一件小事,但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并将改变几代人的生活方式。整洁的环境背后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成熟的环保理念。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环保意识才能成为生活中的一道细细的红线,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标题:人民日报:提升环保自觉 崇尚绿色生活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