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0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定下了基调,并取得了稳步进展。它提到,有必要促进金融供应方面的结构改革,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私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特别强调的是,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的目的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国实体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实体融资也存在结构性问题。金融供给难以匹配融资需求,金融结构难以匹配经济结构。与金融去杠杆化的“减法”不同,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因融资不足需要做“加法”。目前,消费、创新和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特点是资产轻、风险高、缺乏抵押品,难以满足融资需求。
面对小微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必须推进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改革,大力发展金融技术。
鉴于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自2018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央银行发布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并创造了新工具。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和信贷增速继续上升,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住房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重仍然很高,企业中长期贷款还没有达到以前的高度。第二季度,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余额同比增长10.1%,增速与上季度末持平;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比上季度末低1个百分点。同时,普惠小额贷款余额10.7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比上季度末高3.4个百分点。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延续着依赖大户的惯性思维,金融资源被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挤出。银行机构不擅长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放贷。为了真正的下沉渠道,有必要给时间和空小时,以建立贷款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目前,银行向相关企业提供的贷款只能是短期的,而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是中长期的,资金的供求在期限上不匹配。同时,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短、小、急、频,导致一些中小企业通过滚动贷款保持资金链不断裂,甚至以高利率借入过桥贷款,这无疑增加了融资成本和经营负担。
小微企业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其庞大的基础蕴含着巨大的信贷需求。小微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约占80%;在小微企业中,微型企业约占85%。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每年增长10%以上,需求缺口也每年扩大13%左右。截至今年5月,商业银行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35万亿元,第二季度末累计发放近10万亿元。
供给方结构改革体现在金融领域,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金融技术。要准确匹配金融供给和融资,向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新兴科技企业倾斜资源,有效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运用工业互联网的思想,加快金融技术平台的开发和创新,满足越来越多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长期以来,劳动力和生产成本高、税收负担重、融资难、政策支持难等“三高两难”持续挤压着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普惠金融本质上是一个载体,它帮助客户制造血液,而不仅仅是输血。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金融需求更为分散。使用更高的金额和更低的利率融资使他们快速增长。他们需要深入行业,在上下游产业链中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方案,而不是简单地提供金融支持,这更符合行业互联网的思路。
工业互联网以企业生产者为主要用户,以生产和生活为应用场景,强调社会资源的共享和开放。通过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的网络渗透,可以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目前,以金融技术平台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金融科技行业的股票平台仍在大规模洗牌,转型发展和良性退出是主要工作方向。在此过程中,资本方正在引入更多的机构基金,许多总部平台正在加快向机构业务转型,实现投资者的专业化转型,逐步取代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人散户。
在资产方面,传统银行更依赖抵押品和固定资产来对冲风险。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特点是轻资产。金融技术平台可以增加小微企业融资产品体系中的动产融资份额,缓解担保难的压力。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细分信贷市场和小微客户群,提取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目标客户的融资需求特征,实现产品流程化、批量化和标准化生产。
在风险控制方面,贷款前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在信用审核过程中可以直接筛选出高风险客户。在贷款过程中,审查客户的信用状况,利用大数据技术检查异常用户,并生成预警,以提高对违约事件的响应效率;贷后阶段,跟踪客户还款情况,实现贷后自动收款,提高运营效率。
自2012年以来,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比例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小企业的融资水平在25%至27%之间,微型企业的比例不到5%。许多小微企业由于资质薄弱,无法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随着金融技术的兴起,最初的意图是使这些需求基于互联网,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其他科技力量来解决这些需求,从而使传统银行无法覆盖的借款人能够充分享受贷款的效率和便利。
(作者是北京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组书记)
标题:用产业互联网思维深耕小微融资沃土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