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1字,读完约5分钟
自2019年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势从过去的稳定局面发生了变化,变得令人困惑。失业率已经两次攀升至5.3%,但很快下降。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说是稳定、多变、令人担忧的。
目前,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地方性的,包括六个维度:从行业角度来看,受诸多因素影响,汽车、电子通讯及纺织、建筑、房地产和信息服务业等六大制造业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从区域来看,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就业形势最为紧张。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看,私营经济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就业增长急剧放缓,就业繁荣下降。从规模上看,小微企业发展缓慢,就业海绵的作用减弱。从就业形式来看,一些双创企业的倒闭使得个体就业增长乏力;严格的城市管理制度极大地减少了传统形式的灵活就业人员,新的就业形式能否及时得到补充还需要时间检验。从劳动群体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已接近洪峰的尽头;20 -29岁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最为严重,尤其是20 -24岁的年轻人。另一个是初中教育。
影响中国未来就业的因素很多,包括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长期趋势因素和以贸易摩擦为代表的短期因素,它们相互叠加、相互交织,使得就业形势的演变更加复杂。
首先,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是最大的短期风险。贸易摩擦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和不平衡的:首先,由于附加税的种类并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附加税的范围很小,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一旦美国将矛头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并继续提高关税,当其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就不能排除某些产业可能在当地引发失业风险的可能性。现在要防范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集中释放风险。
在出口到美国的主要行业中,有九个行业需要特别关注,如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九个行业在出口到美国的行业中占直接雇员的70%以上。对于这些行业,导致失业风险的关税增长的临界范围略低于25%。进一步计算表明,目前,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机及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可能已经触及失业风险点,这些行业中有近500万人直接从事对美国的出口生产。
应加强预警,以防范相关行业的风险。
第二,企业的损失正在增加。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的倒闭,特别是弱小的民营中小企业,并把劳动力投入市场。
第三,当前的工业困难可能会进一步转移到对工业繁荣高度敏感的生产性服务业。仓储、物流、信息传输和it行业不仅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还吸收了许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影响不仅仅是工作的数量,还有就业的质量。
第四,技术进步吞噬就业。这是一个长期因素,许多指标显示,中国的技术进步可能正在跨越一个门槛,加速劳动力的排斥,这在制造业中非常明显。
第五,不断上升的财政压力限制了政府直接干预就业的能力,政府不得不在赤字财政和就业干预之间做出更加艰难的选择。
对于中国未来的就业,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中国在就业方面有足够的弹性。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即使稍微放缓的经济增长也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趋势,大规模失业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不同于以往的变化,特别是失业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可能会变得更加平和,相应地,菲利普斯曲线变得更加平缓,这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新的运行规律。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矛盾正在从数量矛盾向质量矛盾转变。展望未来,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问题。问题是就业质量不高,甚至在下降。目前,中国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低质量的就业无法完成这一使命。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为了平衡短期就业稳定性和长期就业质量,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对贸易摩擦可能引发失业风险的地方产业和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或引导措施。
第二,应该为近年来面临巨大困难的行业研究特殊解决方案,如汽车和手机。这些措施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与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和交通管制政策相结合。
第三,要关注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从多方面减轻企业负担,并结合就业目标实施扶持政策。
第四,适当放宽对摊贩夜间经济的限制,扩大灵活就业的生存空间。
第五,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要用政府的有形之手矫正市场的无形之手,通过就业补贴等工具引导企业的就业行为,更加重视对青年失业群体的就业指导。
第六,要继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充分利用特殊债务等工具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也要考虑赤字财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赤字财政与就业目标之间的矛盾。
第七是重构未来的就业政策体系,积极的就业政策应该更加积极,目标应该从充分就业转向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为提高就业质量做好准备;应改善消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安全网,做好预防问题发生的基础准备。(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标题:丁守海:中国就业市场的新现象新规律新趋势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