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1字,读完约4分钟
“二胎”政策实施后,部分育龄妇女不愿生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3岁以下婴儿的沉重护理负担。对于许多年轻的父母来说,在“孩子”和“事业”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是必要的。如何解决更多家长的后顾之忧,发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托儿服务,逐步满足人们对幼儿保育服务的需求是关键。
最近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青年”的思想后,再次强调要在“教育青年”等方面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感受到真正的温度,让许多年轻的父母感到安心和温暖。
今年以来,受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国家健康与福利委员会的委托,中国儿童中心率先开展了如何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保健服务的研究。研究发现,幼儿园、早期教育中心、亲子阅读基地和私立托儿所都热衷于参与幼儿保育服务。然而,由于缺乏成熟的借鉴先例,在教师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瓶颈”,经常面临困难和挑战。如何突破瓶颈,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未来儿童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3岁以下婴幼儿的保健服务关系到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幸福。家庭承担着婴儿护理的主要责任,发展婴儿护理服务的重点是为家庭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为有护理困难的家庭或婴儿提供必要的服务。这就要求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供给方结构改革,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以促进幼儿保育服务的发展,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托幼服务。
要实现优质教育,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自上而下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婴幼儿保健服务涉及卫生、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金融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要“管好渠,种好田”,也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根据调查,一些儿童保育机构通常需要从十几个部门获得许可证才能获得资格。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但仍然存在监管不足的“灰色地带”。建议完善顶层设计,理顺多部门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发展有效的“组合拳”。
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就要因地制宜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婴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从0岁到1岁,儿童处于“母子依赖阶段”,这适合于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育和家庭护理,辅之以儿童保育和社区服务;从1岁到2岁,儿童开始有初步的社会需求,这适合于儿童保育和家庭养育的结合;当孩子2到3岁时,他们就准备好进入公园,这可以由幼儿园或具有相应资格的机构“向下延伸”。
要实现高质量的儿童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幼儿保育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幼儿保育队伍建设。苗圃行业专业人才的缺乏影响了苗圃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提高。调查发现,一些幼儿园教师一直供不应求,如果他们真的关心,他们会更加"捉襟见肘";一些幼儿园以岳麓和幼师为师,不能完全满足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需要。建议尽快细化相关员工的准入标准和培训内容,加快相关专业建设和人员培训,加强对托幼服务过程质量的监管,以引领托幼服务的规范化发展。
要实现幼儿的高质量教育,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家庭育儿知识传播、社区共享平台等新型育儿服务模式和形式的探索和发展,从而形成多元化的育儿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清障碍点和难点,加大对社会力量开展婴幼儿护理服务的支持力度,用人单位设立婴幼儿护理服务机构,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组织婴幼儿护理服务机构。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婴儿得到安全、健康、科学、规范的护理,越来越多的家庭在“生儿育女”的阳光下更加幸福。
(作者是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2日05版)
标题:幼有所育,得有硬招实招(凭栏处)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