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0字,读完约7分钟
唯一能够真正提高增长效率的手段是重大的结构改革。我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包括企业所有制改革、土地流转改革、服务业向私营企业全面开放以及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化在内的结构性改革能够加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最近市场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学者和分析师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乐观和悲观看法截然不同,但他们对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的看法惊人地相似。例如,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在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将在2.0-2.5%左右,失业率将保持稳定,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人民币汇率将普遍稳定(不突破7)。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似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性明显下降。然而,在宏观经济指标总体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呈现出日益分化的趋势。目前,我们几乎在每个领域都能看到乐观的一面和悲观的一面。这正是学者和分析师有不同意见的原因。
首先看看消费。目前,对消费至少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个区别是,每个人都已经看到,近年来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或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经超过了投资。乐观主义者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表现,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结构正在改善。悲观主义者认为,消费增长率本身是稳定的,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正在上升的原因实际上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迅速下降。这种经济结构的被动改善不一定是好事。
第二个区别是,乐观主义者认为,中国目前的消费结构正在迅速上升,高端消费增长强劲,茅台的热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悲观主义者认为,考虑到目前中国整体消费增速稳定(甚至略有下降),中高端消费强劲增长的另一面无非是低端消费增长乏力。
事实上,在消费总体稳定增长和中高端消费强劲增长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加速恶化。近两三年来,中国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率总体稳定,持续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率中位数明显下降,持续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位收入增长率持续低于平均收入增长率,表明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结构恶化。近年来,收入分配失衡加剧与房地产价格飙升密切相关。
其次,看看工业。乐观主义者认为,上游和中游的大型国有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率有了显著提高,而悲观主义者认为,中下游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步履蹒跚。事实上,这也可以从近年来工业产品价格(ppi)的增长率明显高于消费品价格(cpi)的事实中反映出来。
事实上,本轮国有大中型企业收入和利润提高的最重要原因不是销量的增加,而是销售价格的提高。销售价格的上涨与行业中上游的供应方结构改革(压缩产量和产能)和环境监管(实际上是压缩产量)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最终消费不强,行业竞争相对更加激烈,下游企业很难将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最终消费者。这导致了上游和中游企业(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与下游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同绩效。
笔者的调查发现,即使在民营企业中,也存在着喜忧参半的现象。大型民营企业的绩效明显优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换句话说,无论所有制差异如何,中国企业都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即大企业占主导地位,中小企业不乐观。这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第一,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发展阶段(更有趣的是,中国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地方政府通常会照顾大企业;第三,强有力的金融监管结构导致银行体系融资收缩,中小企业通常是银行融资收缩的直接受害者。
再看看房地产。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典型的分化现象,即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交易量大幅下降,而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销售。乐观者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总存量已经大幅下降,未来房地产投资复苏是可以预期的,尤其是在四线城市。悲观者认为,2017年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将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可持续的。这是因为此次热卖的三个因素是棚户区改造背后的地方政府借贷、一、二线城市房地产销售的传导效应以及三、四线城市居民的大量借贷。恐怕这三个因素在未来都难以维持。
有趣的是,目前政府房地产监管的可持续性和最终有效性存在两极观点。乐观主义者认为,这一轮监管最终将不得不放松,一旦放松,在市场规则的影响下,至少一些城市未来的房价将大幅上涨。悲观主义者认为,这一轮监管明显不同于前几轮监管,而这一次政府是认真的。房地产税、大规模土地供应和租售等长期机制可能会在明年陆续出台,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改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在上述两种预期的作用下,投资者目前仍在继续逢低买入,那些卖出房屋和股票的人也是如此。
最后,看看杠杆。乐观者认为,首先,企业杠杆率已经稳定,甚至略有下降;第二,目前政府和居民的杠杆率不高,空还有进一步举债的空间。悲观者认为,一方面,就企业杠杆率而言,运营效率较高的民营企业的杠杆率目前被压缩,而运营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似乎仍在增加杠杆率;另一方面,在过去几年里,地方政府债务(主要以购买力平价的形式)和住宅部门债务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目前的统计数据似乎低估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而中国政府在应对住宅行业大规模违约现象(如果一、二线城市房价大幅下跌)方面缺乏经验。换句话说,目前业内人士的看法大相径庭,无论是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还是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似乎已经进入波动性下降、指标相对稳定的平台期。然而,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其实有一股暗流。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日益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去杠杆化和风险控制措施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都关注分化的一面,似乎只有将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把握中国经济的全貌。
然而,笔者对中国宏观经济始终持谨慎乐观态度的原因之一是从宏观层面衡量经济增长效率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上市公司税后投资收益率等。如果增长效率仍在下降,那么在经济稳定的背后,无非是投入更多的资源,而这种模式似乎是不可持续的。唯一能够真正提高增长效率的手段是重大的结构改革。我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包括企业所有制改革、土地流转改革、服务业向私营企业全面开放以及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化在内的结构性改革能够加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本文作者授权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并在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中安家。电子邮件地址是明佳@jrj,电话号码是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张明:分化加剧的中国宏观经济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