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9字,读完约8分钟
当金融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时,没有人能从同一个锅里逃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新的现金贷款规定之后,排水方、资金方、风险控制方、平台方和收款方需要共同承担监管政策的影响,并且不存在套利方。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所网络金融中心主任
1
目前,共有黄金行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金融属于金融,科学技术属于科学技术。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新现象。2013年之前,金融是金融,科技是科技,这是正常和自然的。2013年后,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互联网与金融、技术与金融的界限开始模糊。
当边界不清楚时,就会有冲突。
在余额宝、微信红包和线下扫描码等互金产品的影响下,市场一度认为互联网公司可能更擅长理财。在一段时间内,传统金融机构已经成为“被颠覆的”和僵化的古董,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新形式的代表,被寄予了“厚望”。
在这一阶段,黄金互助巨头们正在整装待发,期待着“颠覆性”的身份,而传统的金融巨头们则口头上“质疑”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有效性,同时在行动上积极转型和备战。
双方的这种对立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尤为明显。就线下支付标准而言,传统金融机构习惯于集中平台以云闪存支付为代表的nfc技术,而第三方支付机构选择扫描码支付模式。
这种支付方式的争议,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监管措施的出台和央行关于扫描码支付的正式声明,标志着银行业对二维码的集体拥抱,诸神战斗并最终离去。
然而,传统金融机构和共同黄金巨头之间的对抗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双方开始握手言和,甚至把以前的紧张气氛,掀起了一种虚无感,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个转折点的出现有两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首先,2017年,巴图与中国工农建立了强有力的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合作,错位竞争,一系列成果相继落地,如消费金融领域的百度金融与农业银行ab贷款(601288,诊断股),交通合作领域的京东金融与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诊断股),苏宁金融与交通银行(601328,601328,
其次,各大巨头相继推出技术出口解决方案,覆盖金融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风险控制、智能运营、交通互通等核心环节,拥有数百个互联合作伙伴。更有特色的,如蚂蚁金服的金融云解决方案、百度金融基于区块链的abs解决方案、苏宁金融基于区块链的黑名单共享平台等。
当互联网金融巨头重申科技定位,推动科技赋权时,不可避免地会给人一种金融属于金融、科技属于科技的感觉,一切似乎都回到了2013年之前。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历史进程从来都不是不可逆转的,所有的似曾相识只能螺旋上升。
2
在制度层面,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更注重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在业务层面,技术渗透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金融和技术之间的界限早已不复存在。
此时,界定金融和科技之间的界限就足以上升到一个哲学问题。
以风险控制为例,从客户贷前进款到逾期收款管理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的参与。从这个角度看,风险控制属于金融业务还是科学技术?
广义地说,如果一个金融机构被肢解,除了资本流动、信息流动和人员构成之外,它只不过是技术、制度和业务,所有这三个层面都有技术选择。
在技术层面,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已经开始成为行业标准;
在系统级别,将系统放到云中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在微服务架构下,系统功能可以定制,灵活高效;
在业务层面,客户流失、智能营销、智能风险控制、智能投资、智能客户服务和智能收集等技术选项随时可用。
当金融机构的几乎所有硬件和软件都有技术选择时,完全技术化的金融机构还能被视为技术公司吗?向金融机构提供全套技术支持的技术公司也是金融机构吗?
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家金融机构或一家科技公司更像是名称上的不同。尽管互联网金融巨头被定位为一家科技公司,但它从未远离金融业务;当金融机构开发金融技术时,它们只有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才能成功。
从这个角度来看,黄金巨头和传统银行之间的强大联盟不再是金融和技术的结合,而是更像是科技优势的互补。
从苏宁金融银行的两个区块链系统来看,国内的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和黑名单共享系统都是相互合作的产物,谁授权谁是不可能的。
看看百度金融和中国农业银行的ab贷款,在客户层面,百度的用户肖像数据被用来激活ABC用户;在风险控制层面,实现了互联网行为数据和金融数据的交叉验证和有效互补;在渠道层面,它是线上和线下的整合。似乎没有人是赋权的。
同样,在蚂蚁金服、腾讯、JD.com等大银行的合作过程中,他们基本上追求的是客户、数据、技术和业务的互补性,而不是单方面的产出或投入。
显然,在商业层面,区分金融和技术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科技属性自然会成为双方黄金巨头的出路。这条路离金融业并不远,也不会越来越窄。
3
要向科学技术转变,优势自然不在于巨人。从工业历史的例子来看,不缺乏用好手玩坏的巨人,柯达经常被提及。
金融技术的果实就在那里。资源禀赋非常重要,战略决策和实现路径同样重要。
有成千上万条路,关键是要适合自己。从几个巨人的选择中:
蚂蚁金服、苏宁金融、京东金融等电子商务巨头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也在大力拓展业务场景;
腾讯以微信支付为基石。作为一个行业基础设施,它强调外部联系,具有更强的工具属性;
另一方面,百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是在金融技术上,突出其技术属性和人工智能,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来增强金融的力量,探索一条差异化的道路。
从市场和用户的角度来看,与不朽者战斗只是暂时的好处,而巨人之间的差异化发展是长期的好处。
技术和商业的融合才刚刚开始,市场非常大而且很深,远远不是我们狭隘相遇的时候。此时,适合你的道路是平坦的,所以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
市场上的许多机构仍然摇摆不定:
有些机构把金融技术当作门面和遮羞布,把正常的业务收入和流动收入当作技术收入,把自己装饰成一个技术公司,在会计层面擅长小账,在战略层面亏损大账。问题是,脚踏实地做生意是好事,没什么好羞愧的;
有些机构把科学技术当成口号,需要的时候喊两句。私下里,他们不同意金融技术,也不愿意投资;
一些组织认为他们不能投资科学和技术,他们觉得他们太小了,无法与巨人竞争。我不知道,当商业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时,技术无处不在,对技术的小投资可能非常有效,就这么做吧;
……
可以理解的是,市场变化太快,这些“稳定”的机构想等一会儿,然后在市场明朗后再追逐。然而,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激烈竞争也告诉我们,风口是由先行者,而不是后来者。
那些在第一时间勇敢的人,当他们顺风行走,踏上风的时候,会得到市场的回报;“稳定”的追逐者通常会赶上同样的资本和泡沫。
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犹豫不决,在转变的道路上差距逐渐扩大。起初看起来几乎一样的小朋友最终会有不同的结局。
4
在强有力的监督下,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监督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谈论监督。
金融业务需要执照、充足的资金和严格的监管;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似乎没有必要考虑监管。当共同黄金巨头被定位为科技公司时,这也是一种监管套利吗?
也不是。
当金融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时,没有人能从同一个锅里逃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新的现金贷款规定之后,排水方、资金方、风险控制方、平台方和收款方需要共同承担监管政策的影响,并且不存在套利方。
回到主题上来。当金融属于金融、技术属于技术时,金融与技术密不可分,技术驱动金融。
大多数时候,名义上的分离是为了更好地在一起。
本文转载自《洪语》。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薛洪言:金融科技的风口 应该怎么追?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