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63字,读完约14分钟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重点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如何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需要我们运用战略智慧,紧紧围绕新时期伟大事业这一主题,审视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正视主客观条件,审时度势,审时度势,审时度势,提出对策。
第一,加强中国的金融安全
战略思维
金融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最薄弱的防线之一。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战略意识,提前计划,做好应对。
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国际安全环境下,最重要的是国内金融发展模式要坚持正确的路径,金融风险要可控,后院不起火;第二,我们要坚持扩大开放的正确方向。
最近几个月,中美贸易摩擦和谈判触动了全球神经。美国主动挑起对华贸易战背后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当今世界,威胁国家安全和争夺国家利益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热战和冷战;有明显的和黑暗的战斗。大国之间,军事斗争的热战和明显的贸易争端之战都在光明的地方,而且它们往往会失去双方,这很容易引起公众的警惕。无意识地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冷战和秘密战争。不仅有间谍战和意识形态战,还有网络战和金融战。其中,不应低估金融战争对国家安全的致命性,从经济苦难到政权颠覆都不例外。
因此,在冷静应对美国引发的贸易摩擦的同时,我们必须运用全方位的战略思维,通过贸易摩擦的出现来分析美国对华战略是否发生了重大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经历了朝鲜战争的热战和随后的冷战对抗;尼克松访华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美两国由于各自的战略利益,开始了数十年的接触和有限合作。后一种关系能够持续到不久前的原因是,一方面,美国试图将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由于中美两国在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上仍有很大差距,美国并没有真正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
然而,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增强,中国进一步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提出了挑战。白宫和国会、民主党和共和党以及媒体越来越倾向于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随着战略共识的形成,美国对华战略的侵略性日益凸显。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美国已经把战略矛头指向中国的现实。邓小平同志说,根据中美两国各自的国情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中美关系不好也不坏”。这个判断是客观的、明智的,但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那一年的判断不能机械地应用于今天的中美关系。我们必须摆脱幻想,准备斗争。我们应该从战略安全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找出最脆弱的环节。
美国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霸主,金融规则的制定者,金融工具的创始人。它有独特的权利印制美元货币和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债务。它在投机套利和打击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弱点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美国不会让其金融武器闲置,也不会错过攻击最薄弱的外部防线的机会。
在我看来,金融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最薄弱的防线之一。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战略意识,提前计划,做好应对。
中国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反应是积极和正确的。应该理解的是,美国的要求并不全是关于公平贸易和贸易平衡,压制“中国制造2025”和遏制中国高科技(600730)技术产业的崛起也是重要内容。我们应该警惕一些人酗酒,利用贸易摩擦来谋求金融不平等和不平等开放,甚至安排“特洛伊木马”来渗透中国的金融安全堡垒。
金融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今天尤为紧迫和重要。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国际安全环境下,落实中央政府的这一战略部署,最重要的是国内金融发展模式要坚持正确的路径,金融风险要可控,后院不起火;第二,我们要坚持扩大开放的正确方向。
第二,中国的金融市场
发展模式与金融安全
为落实中央政府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另辟蹊径,积极防御,改革金融发展模式。
改革金融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改革的重点是摆脱金融自助的倾向。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限制过度的金融交易。
近十年来,中国金融呈现出脱离现实、逐渐偏离服务实体经济轨道的迹象。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金融发展的价值方向,但金融交易的热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交易融资的杠杆作用一直比较缓慢,市场上的衍生品,尤其是场外衍生品,在服务实体经济的旗帜下不断被创造出来,潜在的风险并没有减少,金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背景下,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需要新的战略思维。
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有两种不同的战略思维:一是积极防御;第二,被动防御。被动防御是一种传统的被动防御策略,这意味着士兵会阻挡,水会覆盖。在金融市场中,被动防御的特点是认清基本现状、资源配置方向和利益关系格局,希望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但是,在金融自助的价值下,如果金融体系和政策有问题,而资源配置的方向是错误的,无论如何加强监管,金融都不会被纳入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而贪婪也会像一头猛兽。那时,类似于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的危机可能会卷土重来。
因此,要落实中央政府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定势,另辟蹊径,积极防御,改革金融发展模式。
主动捍卫和改革金融发展模式,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把金融纳入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限制金融自助。只有把金融关在笼子里,让它回归,做正确的事情,我们才能从源头上消除潜在的风险。
改革中国的金融发展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香港股票03623)。既得金融利益集团不仅会出于各种原因坚决反对和干涉,而且由于美国的金融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了一段时间,许多中国人认为模仿美国的金融模式是很自然的。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复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市场日益复杂的结构、衍生和杠杆作用是有效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必要条件。以下金融风险和危机也是现代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和现代经济的命运。
因此,要使金融回归,改革金融发展模式,首先要破除金融迷信。应该理解,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命运。在金融自由主义的旗帜下,金融监管机构、中介机构、评级机构和媒体被华尔街绑架了。让金融以创新的名义为自己服务,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实体经济,导致经济金融化、金融投机、过度杠杆化和泡沫破裂,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资本主义的末日。
社会主义可以走一条新路。只要我们在金融市场上保持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走资本主义金融的老路,社会主义金融就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辙,跳出金融危机的历史周期规律。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现代金融不需要这么复杂,金融复杂性并不意味着现代化。金融只需要充当借款人和贷款人、买方和卖方、投资方和融资方之间的信用中介,并为房地产行业提供资源配置服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改变了实体产业和金融业。如今,美国虚拟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经济的50倍,是世界经济的10倍。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量约为5.1万亿美元,其中97%是与对外贸易和投资无关的投机交易。这就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因吗?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支持这种过度的金融行为?为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买单?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破除迷信,破除盲目与国际接轨的误解,走自己的金融发展模式,旗帜鲜明地反对照搬西方模式。
改革中国金融发展模式需要新思路。改革金融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改革的重点是摆脱金融自助的倾向。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限制过度的金融交易。
金融的初衷是金融中介。金融业应严格履行为借贷双方、买卖双方、投融资方提供信用中介服务的职责,重点为房地产行业提供融资服务。应严格限制金融中介参与为投机者套利和赌博服务的金融交易、杠杆交易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金融交易市场应严格定位为为融资活动提供流动性支持和价格发现的融资支持市场。
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产品属性、经营方式和参与者,并问:谁是受益者?它与真正的行业有关吗?利益向现实产业的传递机制、传递方式和传递路径可靠吗?作为金融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试金石。鼓励那些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人;投机套利,限制。只有这样,金融才能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正如房子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投机,金融是为了融资,不是为了投机。金融应该重新融化并限制投机!
第三,加强中国的金融开放
风险管理
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应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金融安全为底线。坚持平等、公开、互惠的原则;加强国家安全审查;掌握资本账户控制的必要底线。
金融服务业应该对外开放,为我所用。如果我们没有权利经常发言,没有权利按照“国际惯例”行事,不但我们的投资者和金融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还可能出现金融风险。
目前,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举措已经出台。从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我认为金融开放应该是管理开放,管理的重点是风险管理。
首先,打开什么?如何打开它?
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金融安全为底线。实证分析具体的开盘项目和开盘范围、可能的收益内容和程度、可能的损失内容和程度,在保持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权衡商业利弊来决定是否开盘。
第二,坚持平等开放的原则。
金融开放是一项既定的国家战略,其实施过程侧重于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博弈。外资金融机构不仅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还要考虑在本国给予中国金融机构相关的营业执照。原则上,中国任何一个国家批准的同类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上限不得超过另一个国家批准的中国金融机构同类业务许可证的数量。
第三,加强国家安全审查。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国家安全和风险防范的国家。美国特别是中国的外资国家安全审查非常严肃、专业和严格。中资企业对美国高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等的投资。在美国国家安全审查过程中很少顺利通过。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我们非常认真地学习了美国,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然而,我们对国家安全审查和预防的了解还不够,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向美国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特别是那些控股中国金融机构的金融机构后,中国公民、企业、教育、科研、军事和政府的金融行为信息将不可避免地被外资金融机构收集。那时,如何防止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甚至国防信息泄露?这需要提前做足够的作业。
金融市场开放后,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将增加新的变量。想象一下,在未来,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的特殊时期,外资金融机构会不会配合中国政府调配资源稳定市场,还是会借机攻击套利,在股市、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浑水摸鱼?如果中国的资本账户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开放,会有什么后果?恐怕这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有必要对所有申请中国金融许可证的外资机构进行严格、全面、详细的国家安全审查。首先,审查其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背景,以及该机构与本国军队或特殊部门的关联背景、盈利模式和构成以及合规运作。二是考察外资投资的金融机构是否与国家安全有关。
如果申请人的背景复杂且可疑,或拟投资的金融机构对国家安全敏感,则应考虑以国家安全为由予以拒绝。
为保护国家金融安全,建议考虑禁止外资金融机构和海外机构参与中国境内衍生品的发行、创造和交易,包括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不接受外国对冲基金申请相关金融业务许可,禁止境外对冲基金投资中国金融市场。
第四,注意财务规则的话语权。
金融服务业应该对外开放,为我所用,所以根据什么规则来发展这个行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权利经常发言,没有权利按照“国际惯例”行事,不但我们的投资者和金融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还可能出现金融风险。
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金融业已经从“工业服务模式”异化为“金融交易模式”。美国金融通过金融交易为自己服务,这不仅让美国工业付出了代价,还不断制造金融危机。因此,必须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神,规范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范围。很明显,外资金融机构只能在中国境内从事相关金融中介业务,禁止自营交易活动。只有这样,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才能纳入服务中国实体经济的轨道,金融风险才能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第五,保持必要的资本账户控制底线。
目前,我国民营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债务风险交织紧密,缺乏调整的灵活性,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市场的风险更加严重。尽管系统性金融风险仍在控制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金融市场健康,也不意味着我们的金融管理水平很高。正是资本账户的长城依然存在,在关键时刻阻挡了外部风险的传递,并在某种程度上抵御了可能的金融攻击。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金融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的时候,必要的资本账户控制是我们的安全线,我们不应该自毁。
第六,制定好应对风险的计划。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事业,我们必须进行一场伟大的斗争,这意味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将充满各种困难和障碍,并将受到强大敌人和各种不确定风险的挑战。因此,当我们展望光明的未来时,我们必须充分预见困难和风险。
在制定一定的改革开放政策时,首先要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进行预判和预研究。当我们发布实施政策时,我们应该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制定预防和控制计划。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不断评估和审查执行情况,动态调整政策,完善风险处置方案。
金融开放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预见困难,制定充分的金融风险防控计划,是实施中央战略规划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开放成败的关键。
房地产业是经济的基石,而金融是服务于房地产业的大动脉,房地产业既重要又脆弱。因此,我们必须以清晰的战略思维锁定金融发展的正确方向,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维护金融安全。
(作者是中国证监会深圳证监局原局长)
标题:张云东:贸易战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警示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