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8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已成为普遍现象,上市公司宣布动用部分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据一些媒体统计,2017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确实令人震惊。全年a股股权融资总额只有1万多亿元。所有筹集的资金都用于购买财务管理吗?

事实并非如此。据媒体统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按“发生额”累计计算,但理财产品的期限通常较短,一般为3天零5天、30天、60天和90天,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这一万亿美元是一年滚动积累的结果,实际数额比这低得多。总体而言,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量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因此不值得大惊小怪。此外,在一些轻资产和高科技公司,大量现金管理更为常见,这也是世界上的普遍做法:美国苹果公司投资的证券金额高达2500亿美元,占其总资产的66%;微软在证券上投资了约730亿美元,占其总资产的58%。

夏敏仁:冷静对待上市公司“理财热”

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逐年上升,这是上市公司数量增加、资本实力增强、现金管理能力增强的正常结果。现金管理是检验上市公司管理能力的一个方面。要保证生产经营资金的使用,留有应对临时情况的余地,并在资金闲置时制定合理的计划提高收入。假设1亿元将用于购买低收益的现金管理理财产品,这将每年产生300多万元。如果这些暂时闲置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将是公司管理层的失职,损害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夏敏仁:冷静对待上市公司“理财热”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持有理财产品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不需要融资。就像住在家里一样,我们手头总是有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我们会攒钱买房买车,还会省下教育和养老费用;当不是用钱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时间的长短来投资以提高收入;当买房子或花很多钱时,我们需要亲戚朋友的经济支持或银行贷款。企业也是如此。当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性、尚未发放的利润盈余、开发改造预留资金尚未使用时,需要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提高资金回报率;但是,在转型发展中需要扩大生产、经营、投资和建设,进行并购时,也需要通过再融资或其他方式筹集长期项目资金。周期性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并为长期发展进行再融资是上市公司经营中的正常现象。此外,通过再融资筹集的长期资金的使用也是分阶段的。上市公司利用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利润,是合理的。监管部门根据需要适当放宽募集资金的使用,初衷是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夏敏仁:冷静对待上市公司“理财热”

就理财产品的风险而言,总体而言,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主要是银行担保的理财产品,安全性较高。对于使用临时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监管部门要求投资产品符合保本要求。对于自有资金,上市公司普遍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建立了内部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来控制安全性。虽然理财产品并不总是有保证的,但市场上激烈争论的美的集团(000333,股票咨询)和国家技术(300077,股票咨询)等风险案例,并不是理财产品本身的风险,而是涉及刑事犯罪的小概率事件。

夏敏仁:冷静对待上市公司“理财热”

当然,有些情况值得注意,应该避免。一些上市公司并不试图扩大主营业务和开发实体项目,而是用长期从市场筹集的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这让投资者非常愤怒。这里有一些无奈之举,因为行业发展发生了变化,原来的集资项目难以开展,或者预计实施后损失会很严重,或者因为市场分阶段过热,大量资金被过度筹集;在找到更好的出路之前,上市公司会谨慎储备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以增加收入。个别上市公司也有筹集资金的冲动,这些公司虽然拥有超过必要的营运资本,但仍通过资本市场“圈钱”,这已成为监管审计的重点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对宏观层面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金融机构层层嵌套的现象也可能导致货币投机和“化虚为实”的风险。相关部门近期出台措施,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引导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此外,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增加了资本流入实体经济的链条,这将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这需要资本市场的金融家、投资者、中介机构和监管者共同努力,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夏敏仁:冷静对待上市公司“理财热”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正常需求,因此没有必要夸大其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热”现象应该冷静对待。大多数上市公司仅将其作为现金管理的手段,而利润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公司主营业务的正常发展。暂时适当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对公司和投资者都有利。

(作者在中信证券(香港股票06066)研发部工作)

标题:夏敏仁:冷静对待上市公司“理财热”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