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8字,读完约3分钟
作为实现消除贫困目标的一场“硬仗”,深层贫困地区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地方扶贫应拿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政策设计必须有一份更有依据的“实践手册”
最近,我去了一个深度贫困地区进行调查和采访,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深度贫困地区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策略的同时,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或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扶贫的作用。
采访发现,实现住房保障是贫困地区如期脱贫的最大挑战。许多贫困村庄位于深山和远山,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覆盖;许多贫困家庭与人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房子漏风漏雨,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此,地方政府实施了异地扶贫和危房搬迁重建。
在实际工作中,问题接踵而至。随着异地扶贫搬迁的实施,一些贫困家庭发现难以适应新房子的新环境,许多人仍然需要回到原来的村庄务农谋生。项目进展速度没有预期的快,贫困户“搬不动”、“住新房、住旧房”的现象屡见不鲜。危房改造的实施,地方财政无力支持,贫困户无力支付,所以进展缓慢。
对于这些问题,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措施,比如为搬迁后的贫困家庭安排尽可能多的公益性岗位,但总的来说是绰绰有余的。当地经济发展非常落后,提供更多的“饭碗”不是一天的事。提高危房改造家庭补贴水平的地方措施不多。
当地的扶贫和搬迁政策要求搬迁的人需要搬新房子和拆除旧房子。退出原有宅基地进行复垦绿化后,土地指标将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先安排,并作为安置区住房建设用地指标的替代来源,相关收入将用于支持省级投融资单位偿还信贷资金。但事实上,许多贫困家庭既住新房子又住旧房子,建造新房子和拆除旧房子都很困难。为了应对上述检查和评估,一些基层扶贫干部甚至在评估小组到来之前临时动员和组织村民入住新房。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住房保障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由贫困地区扶贫政策设计的“水土不服”造成的。有关部门制定了更加全面的扶贫和危房改造政策措施。然而,深贫困地区确实处于特殊情况,如建设成本远远高于一般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一个过程。“通用模板”的政策设计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
有类似的问题并不奇怪,但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它们。精确的减贫战略的核心在于使各项措施适应当地条件并执行扶贫政策。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应该更有针对性,政策设计应该有一个更有依据的“实践手册”。
例如,鉴于贫困地区建房成本普遍较高,能否适当提高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补贴资金水平?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针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例如,在深度贫困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低,穷人的技能水平低,增加收入的途径狭窄。林业部门为护林员设立了公益岗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工作,年收入1万元,许多贫困家庭正在稳步脱贫。
当然,深度贫困地区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短缺的补贴问题,我们可以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我们还可以动员和组织穷人通过救济工作和一个案例一个讨论的方式投资劳动力。这样可以减少项目投资,激发穷人的内生动力。
《人民日报》(2018年5月28日,第17版)
标题:脱深贫更要强化针对性(经济茶座)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6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