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93字,读完约28分钟

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和探讨了科学研究创新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规律性特征,即科学研究创新的革命性功能、巨大的不确定性、普通法之外的人格规律、创新人才的核心意义、科学研究突破与“少数服从多数”和官方管理规则的不相容性,进而提出了科学研究生态理性建构的五个基本要素。

作者:康佳,全国政协委员,CPPCC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所首任所长。

文摘:基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从科学研究创新的革命性功能、巨大的不确定性、普通法之外的人格规律、创新人才的核心意义、科学研究突破与“少数服从多数”和官方管理规则的不相容性等五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科学研究创新的规律性特征,并提出了科学研究生态理性建构的五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科学研究和创新法;科研生态学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首先,关于科学研究和创新可以总结的规律

如何看待科研创新的基本规律是一个重大课题,探讨它的意义不言而喻:了解相关规律有利于做好科研工作,服务社会。在我看来,至少可以从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以下与科学研究创新相关的规律性特征。

首先,一旦科学研究和创新取得成功,它将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包括理解科学技术本身的重要性。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革命力量,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1]这个表述,我的理解和邓小平后来强调的“第一生产力”,以及现在许多企业家推崇的“颠覆性创新”,实际上,它的意思是一样的。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期回国后,曾告诉毛主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毛主席思索了一下,有人回答说,为什么我没有这个印象?目前,在文献中这两位领导人之间没有持续的讨论。我的解释是他们的思维方向和焦点明显不同。邓小平特别希望务实地发展国民经济,但他认识到,为了发展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作用处于前沿和重要地位。在毛主席的思想框架中,他特别强调自己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害怕出现所谓的唯生产力论,宁愿坚持每年、每月、每天都进行阶级斗争,和别人斗争是好玩的。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两位领导人在基本思想上的差异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强调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并于1988年9月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回到理论上,邓小平的理解可以成立吗?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层面的支持,也得到大量重现的现实生活的证实。根据学术解释,什么是第一生产力?它不是在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上增加,而是增加一个。第四是科学技术。不,在传统的三要素框架内应用这一技术是一种倍增、倍增和放大。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并被普遍接受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索洛剩余价值”强调其他容易量化的因素的贡献。虽然很难量化,但额外的部分必须由科学技术的作用来主导。[3]这种领导作用是革命性的,影响着整个发展趋势和全局。因此,这是第一次。经济学中还有一个概念,即一旦科学技术成为影响社会的驱动力,它就具有“正外部性”。从现实生活中的商业利益来看,科技成果的应用需要一定的专利保护期。这个保护期有利于鼓励有物质利益的创新,但同时也有局限性。一般来说,50年是最高的限制,50年后将成为免费使用,即纯粹的公共产品。在此之前,虽然有一个专利保护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溢出期,它给创新者带来了好处,同时,它将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这将使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适合人们追求更好和幸福的生活。这是对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的首次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重视科研的理论基础。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第二,从科研创新面临的实际问题来看,它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关于它的困难。要想在科学研究和创新中取得成功,我们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还需要人类环境的维护。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可以从基础理论层面开始。几年前,我注意到一位在中国科学界仍很成功的老科学家说的一句话:他说我过去在科学界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在古地质学领域证明了地中海在古代曾经蒸发,然后又储存起来。这组论点已经被全世界的科学界所接受,但是让我困惑的是这样的研究结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项成就出来后,你能说出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吗?他接着说,我还问丁肇中,你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从事高能物理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当然,丁肇中非常活跃,他多年前游说各方用天文资源成立了欧洲高能物理粒子加速器实验中心)。你在丁肇中这些年的努力成果,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是他对物理学基本理论水平的理解),你的。丁肇中回答说,我不知道。一项像样的科研成果能否问世还不确定,这样的科研成果将如何造福大众也不确定——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丁的发现将来会以何种机制造福人类。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爱因斯坦的公式最初只有世界上大约10个人理解,但由于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我只能根据我所看到的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上来复制这个相对论的具体专业表述。狭义相对论直接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核能时代,许多年后,原本被认为是一种更为虚幻的理论探索的广义相对论,现在与天文观测和引力波验证等相关联,日益成为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等等。这种不确定性从现实生活中的基本理论层面就已经感受到了:可能有许多基本理论的发现仍是未知的,我们不知道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另一方面,从与互联网创新相关的开发和应用成果来看,我们都知道电子商务被称为“尖端的猪”,它无翼而飞。该领域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应用,造就了中国的蝙蝠三巨头和京东,但这种“尖端猪”除了成功之外,还有许多失败者。在我的印象中,这些失败者比这些胜利者大很多倍。20世纪90年代初,我知道在北京公主坟环岛周围的写字楼里,市场上有大量的一线商人,他们正随着直接面向市场的互联网努力创新。然而,创新的不确定性反映在当时一句流行的谚语中:这些公司在烧钱,而相比之下,谁能烧最后一个成功的结果。那时我去看他们了。这些场馆中的一些公司租用了一个大型商业区,这是一个相对标准的工作站。许多员工在那里工作,并在那里烧钱。当时,在互联网的概念下,最具创新性的企业被称为“英海威”。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个企业的名字。其领导人是一名女企业家。虽然这家英海威公司后来并不十分成功,换句话说,与阿里巴巴相比,它在创业道路上显然是一个失败者,但这位企业领袖仍然在业界备受尊敬。除了马云和其他成功人士之外,很多失败者是默默无闻的。他们面临的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最终结果不是成功,而是失败。当然,还有一个如何在人类环境方面保护他们的问题,这涉及个人尊严和社会中具有文化特征的普遍气氛的问题,即如何容忍失败和理解失败者。不要只是称赞成功人士马立克·云每天都在飞黄腾达。那些在之前的采访中犯了错误并打开了道路的失败者可以获得足够的人格尊重和相关的机制来容忍失败,这样就有可能重新开始或争取史玉柱式的复出,这可能对整个社会有更大的意义。这是应该考虑的第二个角度的常规特征。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第三,在科研创新中,除了一般规律外,还有明显的个别规律。虽然在科学研究中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如上述两个可以视为共同的,但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特殊性概念下有明显不同的个性或规律性内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在科学研究的整体支撑生态观下,还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目前,决策特别注重提高供应方供应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以前的概念是供给方改革,它解决了制度环境和制度创新赋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空.的问题在下面的具体实施中,有必要设计和形成一个有效的供应系统和机制,用于有针对性的(定制的)内容合成。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工程任务中,各种人格规律应该在配套的政策体系中得到充分的考虑和体现。显然,从最初讨论的“宏观调控”的概念框架来看,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宏观调控的概念下,人们过去推崇的是总需求管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理解框架:经济生活的总体热度偏高,因此有必要收缩流动性以降温;相反,如果国家经济低迷,繁荣需要上升,就有必要实施刺激政策来升温。总量的调节被概括为反周期,这是非常简明易懂的。但是现在,当强调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时,当它不足以控制总需求管理时,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就出现了。[4]相关的结构问题非常复杂,指标之间不可通约,因此如何掌握结构合理化的机制,政府和市场如何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以及如何优化组合是非常复杂的。最初,大家都同意政府和市场各走各的路,普遍认为“让凯撒归凯撒,上帝归上帝”,即让政府归政府,市场归市场。但现在,为什么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应该重新走到一起,以合作机制作为创新重点,参与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工业新城建设和运营以及连续土地开发?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划清界限,而是要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法治下的合作运行机制,以提高资源配置的绩效。这是供给方制度、管理和融资模式的创新,当然也伴随着各种技术创新,它们共同成为一个具体的系统供给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从政府支持的纯粹基础理论研究,到更多依赖非政府学科的应用研究,再到以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研究和成果开发,如果我们要对其进行细分,就更需要以定制的方式形成理解和政策设计,这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必须同意按照复杂的规律寻求解决方案。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第四,寻求科学研究和创新成功的最宝贵和最关键的资源是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友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生态。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无贼世界》中有一句名言:21世纪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这是天赋。现在每个人都同意,真正能够在科学研究和创新中取得成功的是“关键的少数人”,尤其是具有创新知识价值的领军人才。通常,在某个领域、某个课题、某个关键技术取得成功突破之前,他们在相关的讨论场合、科研活动和创新团队中是“少数派”,甚至处于一种相当孤立的状态,一种难以“融入”的状态,他们得不到重视,也可能被排斥和打击。这种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在突破性的科学研究领域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可以观察到的是,这些重大突破的不确定因素是什么?当他们遇到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的特殊人才时,他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好奇心、灵感和毅力,加上一定的机会(也就是他们所说的运气),以小概率产生突破性事件。这种可能性很小,可能会越来越小,而且相对容易突破。前辈们几乎做了同样的事情。现在很难想象有像爱迪生这样的创新人才一生可以拥有数千项专利——当然,他主要是在应用层面。要达到基本的理论水平,人生就会有突破,那就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如何培养和重视这样的人才,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现实的问题。中国人经常讨论的“钱学森问题”,不就是关于这个问题吗?能够真正引领和满足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及在某个地方、某个行业的各个层面都非常重要的创新型骨干人才,这些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如何培育和成长?人才的重要性及其生产机制是与科学研究相关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性问题的一部分。能够适应这种极小概率事件的所谓科研生态,对于能够引领创新突破的大师级人才的出现是必要的——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表述。有了这样一个合适的科研生态,可能无法肯定地说培养硕士需要多长时间,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科研生态,就不可能培养或找到这样的可以被我利用的领军人才。所谓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自由和对环境的宽容都是必要的先决条件。从一个社会来说,无论它的绝对规模是大是小,我们都可以对这一科研生态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被人们称赞之后,我们必须承认,在工业革命的现阶段,我们在科研和创新方面落后于工业革命的成功国家,我们远远落后于——我们显然是落伍了。这种落后的原因与“李约瑟之谜”相对应,众说纷纭,但这是否与我国过去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国家无法为创新人才提供合适的科研生态有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肯定与此有内在联系。可以说科举制度有一些积极的东西,但它主要对应于现在所谓的文科。就社会必须匹配的科学和工程而言,它基本上没有像样的环境和机制。全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意味着把八股文和科举考试引向“做好人”,并在上升通道上实施激励。此外,其他各种不适合创新型人才创新发展的因素也导致了中国现代科技创新的明显落后。1949年后,在传统体制下,我们不能说没有改善,但改善是有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院系合并从未成功,高考被荒谬地取消。改革开放前,恢复高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在高考的轨道上,从第一次复试的成功率不到5%,到现在的75%,也就是说,有三分之四的人可以在参加高考后上大学,这已经提升到了这个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在高考中也面临着更多的负面问题。受到人们广泛批评的应试教育,已经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考试做好了准备。在之前的过程中,学习者思维的创造潜力已经被消耗殆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他们的潜力已经被摧毁就更可悲了。然而,整个中国社会对此束手无策。所有这些情况在我们面前都非常现实。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第五,科学研究的突破与“少数服从多数”和官场的行政规则是不相容的,但相对于后者的气场和力量,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是非常薄弱的。在一些领域,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也有创新成果。例如,陈景润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提出了数学“1+1”,这是数学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对此作了具体描述,并在全社会产生了轰动效应。当时,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突然开始之前,它有一个书面出版物是非常偶然的。结果,外国知道了。邓小平复出后,邓小平特别肯定这是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贡献,但陈景润当时达到了什么样的状态?他住在科学院宿舍一个小角落的厕所里。如果没有邓小平和胡耀邦的干预,他可能活不了两年,他的身体已经一团糟。他在各种压力下也有一些极端的行为(根据我看到的材料,他当时不得不自杀,等等)。)。那一年,这种人几乎不可能再变得精明了。如果没有高层的干预,就更不用说其他的治疗了。近年来,我们的科研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老实说,近年来一线科研创新人员遇到的阵痛是什么?为什么李克强总理一再批评和要求必须消除科学研究中的繁文缛节?这当然意味着什么。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颁布了八项法规.2014年,人大常委会主任俞明确表示,八条规定中用于约束官员的规则不应简单地适用于知识分子,但遗憾的是,2015年后,根据这一适用的官方标准和行政规则,它一度流行起来,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作系统、大学和其他相应部门。几个部委一致表示欢迎检查组进驻。柯强总理不能忍受各种加强管理的荒谬迹象。在多次批评“繁文缛节”之后,他于2016年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分校进行考察,并在公开场合直接问道:教授和研究人员乘坐高铁只能坐二等舱,乘坐飞机只能坐经济舱。这些规定是什么?当时在场的官员都不敢出声,但这些规定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流行——根据行政规定,如果你没有行政局级待遇,即使你用自己的资金承包横向项目,你出去坐高铁也只能坐二等座位,不允许坐一等座位。如果你不是所有国内活动的副部级待遇,飞机是经济舱,你不能坐商务舱。在过去的几年里,当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时,一些横向题目的账单已经报销了。我该怎么办?回去的话,你以前坐的头等舱和商务舱的座位,以及那些高于规定水平的费用都已经报销了,这样你就可以退款了,而且你必须退出,这是非常严格的。由于这种体验式的限时任务在当时迎接检查组之前,还有很多细节问题:现在高校里流行把横向项目的报销单翻过来,在每张报销的饭票上,让项目负责人一一注明这顿饭是谁吃的,张斯,意思是可以去对质,然后每人封顶50元,超过50元就退回。一天的城市交通费上限是80元,从市区坐车到首都机场100元。在高校系级以上,科研机构副科级以上,这些人员作为独立董事所获得的所有工资都应该吐出来。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是著名的海归学者。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作为独立董事的薪水可能不算少,他会一言不发地辞职,那些不太出名的人也一样。据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退款迫使一些高校的人只能通过卖房的方式返回。在这种压力下,可以想象,在中央政府现阶段重申的传统体制下,研究人员应该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他们怎么能做到呢?当时,很多高校的项目领导不得不派自己的研究生和学生在教务处的走廊上通宵排队,处理报销问题,写大量的思想报告,检查自己的错误,发表各种声明,接受各种压力。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人文关怀氛围是什么?就是让这些人接受良好的管理。你也可以想象,在海外科研人才中,有可能走上钱颖一之路的人。如果你听说钱教授的情况,你会有什么感觉?据我所知,更不用说埋葬书籍、埋葬儒生和政治文字狱了,中国在经济上从来没有对知识分子如此吝啬。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李克强总理意识到这一点后,在2016年上半年,一份由国家办公室专门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文件明确要求,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不应接受官方管理的培训,但此后没有人采取行动。后来,我看到这份文件又在社会科学界和新华网(603888,诊所单元)的网站上全文重新发布,随后总理在前面提到的北京大学和清华论坛上直接质疑这些规定是什么。当时,处于沉默状态的官员们听到,回去后,他们嘀咕道,“这不是我们一个部门决定的”——这真的不是一个部门决定的,但这是中国现在官方环境中的一个现实。它是如何在几个部委之间造成一种局面的?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这种官方的行政规则适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它必然会严重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当时大家都知道,2016年的时候,大家都说我不会做这些学术带头人说我做不到的话题,包括横向话题,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知识分子本身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质问题,还有个人尊严问题等等。著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余永定是白发苍苍的。参加CPPCC活动时,他不能坐商务舱。他说我可以自己支付升级费用。答案是机票要经过政府采购程序,我自己付不起。他生气地说,我就这样不去吗?知识分子受到的残酷待遇可见一斑。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2016年下半年,除了国务院的文件外,对大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以提高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旨在纠正和解决科研创新第一线人员的困惑。此外,明确要求该文件发布后,相关部门应在2016年底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不幸的是,现在是2017年下半年,细则还没有出台。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关键是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得到审计和纪检部门的认可。这是中国现实的具体制约。在硅谷,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2.论“科研生态”合理构建的基本要素

如果我们积极考虑“科研生态”建设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鼓励和支持创新主体(这里是自然人)以好奇心、科研情结和奋斗精神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前面已经提到过一些例子。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应该给予科研创新者理解和鼓励。这里我们还可以提一下屠呦呦的例子。她的突破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是基于古代文学的线索。结果,经过数百次实验,青蒿素的有效成分最终被成功提取出来。几十年后,通过一项全面的调查,美国人决定,与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成就相关的最关键的贡献应该归功于她——众所周知,中国科学界仍难以适应这一说法。作为集体努力的结果,大奖怎么能只归功于她呢?但最终,她也遵守了这样的国际认可规则,并一直在国外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她还获得了中国最高科学研究奖。对自然人的这种关心和鼓励,对成功人士的这种奖励,是为了树立一个标杆和指南,但在成功之前,我们必须特别理解和照顾他们的努力,把好奇心、科研情结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不同于普通人的。这是科学研究生态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成功的人,他们作为开拓者(300005,诊断单元)和道路测试员也应该得到必要的肯定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成果开发领域,应该形成一个充分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政府应该“悄悄地”、“悄悄地滋润东西”来引导和帮助他们。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第二,政府的关键支持作用应被视为通过包括人文关怀和物质支持在内的制度和政策分类支持不同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例如,如何支持基础理论研究?许多年前,企业管理部门意识到,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许多事情都不能拿出一个体面的认可成功的结果,那么应该匹配什么样的激励?该国的资金有限,有必要探索哪些项目得到了支持,哪些项目没有得到支持。这个探索的要点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即使你依靠的是处于前沿的现有科学家的调查问卷,这些人的想法也可能跟不上少数人的创新。问卷评分的结果是,对具有真正创新潜力的项目的支持被拒绝,但在这方面可能没有更好的方法,必须在这一领域制定业务财务支持。谈到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相对来说,最好还是做那个机制。现在,在活动之前、期间和之后都有很多关于政府支持规则的讨论,一些进展值得肯定。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例如,事后,除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具有成熟经验的专利制度外,还有股权激励等。,其中包括科研单位人员如何在保持官方身份的同时参与创业和创新的市场活动。当然,在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的环节上,必须与“天才之火浇利益之油”的经验相匹配,而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依法实施和有效实施。今后,政府应通过财政贴息、政策信用担保、R&D投资所得税减免、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成果转化和应用环节的创新发展。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第三,从企业角度出发,应鼓励企业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冒险精神,勇于尝试和大胆冒险,并有相应的机制。社会各方都应该理解这种勇气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应该说,企业家也注定是一种具有明显不同于普通人的特征的人。事实上,如果他们在某个阶段获得了财富,绝对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一个被人们肯定的企业家一定已经到了某个阶段,他已经完全停止考虑这些财富现在能支撑我多少条命了。他有更高的追求。这里的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和敢于尝试的精神与前面提到的互联网创新的例子是一致的,它们都在烧钱。然而,由于一些运气因素或一些具体的技术路线差异,其中一个可能会飙升,另一个可能会失败。有必要有一些相关的管理机制,以便使这个空审判/闯入室更加开放。例如,现在每个中国人都认识微信,这是不可分割的。当李克强总理说“鼓励创新必须审慎、包容”时,他特别提到,几年前在讨论微信时,有一群人说,微信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会有这样的问题和漏洞。但是,柯强总理的态度是,他不能一下子就把这个微信杀掉,应该给他一个空.现在,谁敢说微信是完美的?这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带来一些挑战和麻烦,但现在没人敢说微信可以被否定。对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过程来说,有必要灵活地允许企业家去冒险和探索空,其重要性可以在微信和其他例子中体现出来。同时,在机制上也确实存在差异。据了解,微信的技术是中国移动掌握的第一个“飞信”,但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它不可能在其运营机制中“烧钱”。系统内的方法是你必须审批每一个动作,如果失败了,谁来承担“烧钱”的责任?由于许多顾虑,很难批准,但没有这种烧钱的机制,它也做不了什么。另一个受欢迎的快递行业,SF快递,也经历了屋顶,但它是第一个在这个领域领先。但是,中国邮政的特快专递在系统中没能做好工作。至于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为何政府不适宜这样做?是机制。风险资本、风险资本和天使投资植根于硅谷的经验。说实话,在国有企业制度的约束下,他们有限的责任和比较优势是学不到的。尤其是在硅谷,很难想象我们能够拥有这样一种公共权力和不妥协的权力,来管理这么多关于如何偿还知识分子横向项目资金的细节,这就是高低之分。想一想中国在那里做了什么是不可能的。就对企业家和创新者的宽容而言,事实上,有些事情非常简单。表面上看,硅谷看不到政府发挥了多少作用,但这是其人文关怀的一大模式,也就是说,它符合我们在科研规律方面必须注意的经验。没有必要给它贴上标签,这只是一个环境问题,可能与科学研究的规律相抵触。当然,整个社会都会参与进来。我们应该包容、理解和消化失败的影响,包容文化和舆论,使尝试和错误持续和积极。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第四,除了容忍和失败的气氛以及“有限责任”的规则之外,公益基金会的多样化支持值得注意和发展。许多基础研究和基于风险的发展研究项目不适合或难以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可以得到多元化的公益基金会的支持。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这第三部门在美国已经做得很好,中国应该高度重视和培育,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世界上还有其他案例可以启发我们,比如工业革命,其中应该关注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成功。然而,还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条件,包括在本发明之后如何获得大规模应用。没有当时的产权保护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支撑条件,没有适宜的“科研生态”的制度环境,就不可能演变成工业革命的成功(参见康佳、苏敬春的《中国的蜡烛——穿越媒介》[5]:《硅谷的故事》已经说过,高低之分实际上是润物无声的比较之下,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它。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最后,作为第五篇文章,我想再次强调,解决改革中的困难对于建设一个良好的科研生态是非常重要的。上述制度创新应该在开发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潜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可以调动一切潜力和活力,解放生产力,使创新发展成为中央政府提到的第一推动力,真正引领未来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属于人文主义的立场,在地球上成为现实。这里的逻辑应该相当清楚:在第一生产力的意义上,在中国的条件下,这种科技创新强调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光靠科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吴敬琏老师多年前说过,在过渡意义上,我们应该强调“制度高于技术”[6]。如果我们意识到改革任务的重要性,这句话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在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中,难点之一是去行政化问题。经过多年的讨论,这一轮科技改革再次被讨论。目前,有各种各样的政策,但不是很少的行政事务,而是更多的感情。说白了,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即科研单位如何符合原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方向?在推进这一改革的过程中,它陷入了“说一套做一套”的状态。那一年发布了一份非常明确的文件,要求系统内的科研单位和机构在三年内完成改革。基本原则是走上行政层级,并一直走到取消行政层级,符合社会的需要,人员可以进出和上下走。但是接下来呢?这套文件根本没有实现。到目前为止,系统中的科研单位已经越来越严格地按照官僚体制进行管理。既然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因此,我们现在希望,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我们能够以十八届三中全会配套改革中所有值得肯定的顶层设计为基础,在突破现有既得利益和深化改革方面给予进一步的全面指导,做好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改革,让科研人员真正获得一个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科普,新华网。

[3]鹏鹏和康佳:从新供给角度重新组织和解释全要素生产率,财政科学,第3期,2016年。

[4]康佳供给方改革十讲,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

[5]康佳,苏景春:《中国的障碍——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6]吴敬琏:《制度高于技术——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决策咨询》,1999年第4期。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贾康:刍议科研创新的规律与科研生态的构建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