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1字,读完约3分钟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延续了很长时间,是崭新的。历经沧桑,永葆生机,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着“变才有意义”的思想。

谈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易传》中常提到两句话:“君子好天,自强不息”,“君子富地,载德”。这两句话包含了“改变才有意义”的意思。要“扛货”和“自强不息”,我们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不断改变自己和社会。中国的历史发展表明,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为社会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国民族精神中这种变革创新精神的源头可以说是先秦时期的“变革即传播”思想。

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大家手笔)

“变才有意义”源于“易?《系辞》第二部分:“易者,穷者必变,变者必通,而通则必久。是从那天开始的。吉尔吉斯斯坦没有任何不利条件。”起初,这段文字只是对《易经》的解释。所谓“变即通”,是指《周易》的图式和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变化”才能解释各种现象,解释各种原因。《易》所蕴含的“变即通”思想是长期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大家手笔)

“变即通”的思想与古代社会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夏、商、周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论语》?《政治》载有孔子的一句话:“阴是因,得与失皆知;周因,其盈亏,吾人可知也;它或周的继承人,虽然它是不朽的,可以知道。”孔子在这里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变化特点:一是“因”,即继承;第二,“盈亏”意味着变化。有继承和变化,所以社会前进。孔子还预言,即使是未来的历史发展也离不开这一轨迹,“虽是不朽,却是可知的。”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大家手笔)

如何理解历史发展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前景,因此人们十分关注。就朝代而言,无非是观察祖先的制度和变化发展。前一种思想不能说是不合理的,应该完全抛弃,但“原因”的成分往往太重,所以这条道路大多是顽固和守旧的。虽然后一种思想在实践中因一些问题受到了批评和嘲笑,但其主要思想是积极的和有希望的。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碰撞。然而,历史总是在前进,即沿着变革的道路发展。当争论历史如何发展时,双方都会引用孔子的话作为基础。那些坚持祖先制度的人强调孔子所说的“因”,而那些谈论变化和发展的人经常引用孔子所说的“利”和“损”。虽然他们没有违背孔子的意图,但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的实质。孔子说的“因”和“利”与“失”,其实它们都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产物,二者都离不开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大前提。没有发展,谈“因”和“利”没有什么意义。从易的思想来看,“变即通”是首先要强调的思想。可以说,“因”和“利”都为“变”服务,即“因”和“利”都为“变”。

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大家手笔)

从历史上看,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文化变迁对先秦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变得有意义”是先秦漫长时期发生的重大变革的经验总结和理念提升的结晶,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在后期,由于封建统治者傲慢、墨守成规、害怕变革、执着于缺陷,中国由繁荣走向衰落。今天,我们要继承伟大民族的精神,包括“变得有意义”的思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咬紧牙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冲破困难。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持续而强大的动力。

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大家手笔)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2018年6月19日07版)

标题: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大家手笔)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