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9字,读完约4分钟
“医院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其商业模式与房地产完全不同。房企需要不懈探索,不要抱着用房地产快速赚钱的想法。精耕细作会扼杀一条变革之路。”
最近,太和集团(000732,诊断单元)宣布其三级医疗协会框架将成为首个资本。早在2000年,房地产行业就渴望尝试医疗领域。截至2015年,房地产已进入医药圈,万达集团、恒大集团、R&F地产(港股02777)、远洋运输集团(港股03377)、碧桂园(港股02007)等数十家房地产企业宣布进入医药地产。然而,从目前各房地产企业的跨境医疗状况来看,可能是雄心勃勃,难以盈利。
住房企业对跨境医疗保健的热情背后有三个驱动力。
首先,医疗地产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预留更多的利润/0/房。在当今时代,土地成本对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与2000-3000元/平方米的住宅用地价格相比,150元/平方米的医疗用地价格显然对开发商有吸引力。
其次,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在逐渐远去,医疗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房地产+医疗迎来了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期。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投资增速自2012年以来明显放缓。相比之下,随着中国养老和医疗政策的推进,医疗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利润充足,增长前景看好。
最后,“十三五”规划将“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投资优惠政策。房地产开发商对国家政策一直很敏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保健将长期成为民生的重要需求。作为一个新的增长极,房地产企业将步其后尘。
虽然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医疗保健的道路上肩并肩,但真正土地和盈利的企业很少。2016年,万达宣布将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和青岛建立三家综合性国际医院。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按计划投资和启动。虽然恒大医院率先开业,但每天不超过10人的门诊量和空无人病房区都证明,房地产的跨医之路远比大家想象的复杂,房地产企业的跨医领域才刚刚开始,重前轻后的做法值得各大房地产企业认真思考。
众所周知,房地产企业投资具有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政策影响大的特点。作为一个对资金需求巨大的新项目,房地产企业在决定跨境投资之前,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后续资金链的供给,避免项目因盲目跟风而在一开始就被搁置。
据统计,医疗领域房地产投资的资本规模主要在1亿元至100亿元之间,其中10亿元占多数。这一数额适合医疗投资,属于房地产良好的试错机会,但仍有许多企业投资远远超过这一规模。比如,前几天,秦贺说要在医药领域投资800-1000亿元,并为十年不盈利做了准备。在房地产+医疗的试验期,如此巨大的投资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决定。
明确房地产医疗之间的权责范围,选择合适的准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房地产开发商涉及的医疗领域主要包括医院房地产开发、医院投资和运营、医疗设备、药品和服务以及非医疗服务。四个领域的不同覆盖面决定了房地产+医疗的不同进入模式,主要包括并购、合作、投资和自建。合作是目前的主流进入模式,即由房地产开发商负责建设并给予少量的经营股权。虽然医疗机构通过合作获得了专业领域的空空间,但后续的医生招聘、医院管理和品牌建设是长期的关键问题。要建立一个完善成熟的房地产+医疗体系,房地产企业还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更重要的是需要国家相关领域政策法规的不断规范和支持。
近年来,养老、健康中国、特色城镇是我国的重要发展目标。除了房地产+医疗处于战略发展红利期外,养老和社区也是新战略时期的发展窗口。在逐步探索房地产+医疗发展的时期,积极推进房地产+养老和健康社区产业的演进和升级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也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和不足之间矛盾的长期目标。
总之,房地产+医疗可以看作是住宅企业转型或多元化的一条道路,具有良好的效益或成为住宅企业新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医院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其商业模式与房地产完全不同。房企需要不懈探索,不要抱着房地产赚快钱的想法。精耕细作会扼杀变革之路。
标题:盘和林:房企跨界医疗效益可期 切莫有“赚快钱”思维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