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7字,读完约3分钟

如果学校成为“实习套利”的中介,企业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视而不见,那么庞大的实习群体将成为这种“利益合谋”的最大受害者

这些天来,实习生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山东一名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封“求助信”,反映了“学校强制实习”、“一天工作13小时”、“没有实习、没有文凭”等问题。高校以实习为名送学生去工作的现象,把“学生工作者”这个老话题带回了公众视野。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组织和动员学生顶岗实习是许多地方的必修课。因此,以实习为旗号,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的违规操作在职业教育院校经常发生,这也是此类事件的监管重点。这封“求助信”所涉及的机构都是高等院校,这不仅反映出“学生工作者”的问题屡禁不止,而且有蔓延到高等教育的趋势。

人民日报:实习生不是廉价劳动力

应该说,一次合格的实习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准备好面对职场的身份转变,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但是实习生不是“学生工人”,他们也不是廉价劳动力。当它们越过边界时,它们的性质就会改变。装配线上的“拧螺丝”,车间里的“包装箱”,假装是欢迎检查的民工,假装是参与强制拆迁的特警...由于高强度和低工资,有些人有高风险,有些人甚至被怀疑违法。可以说,这种实习已经超越了教学与生产的界限,不再是“我想长大”的主动选择,而是变成了“无法毕业”的被动威胁,这使得实习者承受着身心双重压力。

人民日报:实习生不是廉价劳动力

从表面上看,“学生工作者”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求,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缓解了企业用工荒,似乎实现了学校办学、企业管理和地方发展的双赢。但事实上,将实习生等同于廉价劳动力不仅违背了实习的初衷,也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在过去的案例中,人们经常会思考“校企结合”背后是否存在巨大的利益链条。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学校以每人近1万元的价格向市场“出售”学生,并从中获利,而企业也可以以“实习”的名义以较低的工资使用劳动力。如果学校从教书育人的地方变成“实习套利”的中介,企业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视而不见,那么庞大的实习群体将成为这种“利益合谋”的最大受害者。

人民日报:实习生不是廉价劳动力

要切断这条灰色的链条,我们需要悬挂法律之剑。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就出台了《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强调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代理机构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不足,一些高校已经获得了空.奖要保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使实习生不再是“学生工作者”,不仅要加强源头治理,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和细化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还要形成自下而上的机制,让实习生的利益诉求得以顺利表达。

人民日报:实习生不是廉价劳动力

实习是展望未来的选择,是一项应该受到保护的权利。爱护每一个实习生,追求更好的机会,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标题:人民日报:实习生不是廉价劳动力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