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5字,读完约3分钟

要加大供给方的结构改革,积极与国际市场的消费导向接轨,增强企业的柔性制造能力;通过执行国家标准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引导企业创品牌、提质量,抢占高端产品市场,增加出口附加值;提高进出口水平,进一步降低部分商品的关税,为国内企业创造学习和赶超的机会

根据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7.79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2%,不仅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负增长的局面,还创下了六年来的新高。

人们在注意到外贸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出口结构优化的亮点。例如,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出口份额的第一位,出口总值为7.13万亿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58.4%,同时保持两位数的出口增长等。笔者认为,这与优化出口结构同等重要,贸易顺差的微妙变化也应引起重视。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出口15.33万亿元,进口12.46万亿元,顺差2.87万亿元。尽管进出口同比增长,但贸易顺差收窄了14.2%。在这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中国在世界上“赚的钱越来越少”,但我们应该看到数据变化背后的积极信号。一方面,贸易顺差收窄代表了中国出口导向的转变,有利于降低对外贸易摩擦的风险;另一方面,贸易顺差的缩小也表明中国进口能力的增强,进而反映出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动能的增强,这不仅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优化,也表明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全球采购中心”和向高质量方向转变。

精准赋能让外贸稳健前行

然而,由于国际环境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对外贸易要保持快速增长并不容易。首先,世贸组织的功能日益弱化,世界上不同的经济体只能被动地选择建立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虽然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优化,但这种“碎片化”的区域贸易模式将导致大量的贸易转移,分割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与合作。其次,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在过去10年中,只有20国集团国家采取了1600多项贸易限制措施,企业的贸易成本正在上升。第三,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采取减税措施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归,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凭借低成本优势吸引并推动了中低端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将受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双向挤压。最后,所谓的“反倾销调查”造成了贸易逆差。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报告,去年有27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117起贸易救济调查。

精准赋能让外贸稳健前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质量和需求的适应性直接影响一国贸易竞争的结果。因此,中国需要加强供应方面的结构改革。首先,要主动适应国际市场的消费导向,增强企业的柔性制造能力,完善和创造满足需求的供应体系;第二,通过执行国家标准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引导企业创造品牌,提高质量,抢占高端产品市场,增加出口附加值;第三,为提升进出口水平,要进一步降低部分商品的关税,实行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吸收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口关键零部件,为国内企业创造学习和赶超的机会。

精准赋能让外贸稳健前行

数据显示,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3%,其中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23.5%,但这两个指标在中国分别只有16%和9%左右。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我国金融、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开放,扩大服务贸易的市场容量;另一方面,推动加工制造业向R&D、采购、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转型,鼓励高端设备、先进技术和优势产能向海外转移和出口,打造“中国服务”的民族品牌。(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张锐)

标题:精准赋能让外贸稳健前行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