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08字,读完约10分钟
□国家信息中心政策趋势研究组
2017年,区域经济稳步提升,区域合作取得积极成果,东部经济转型加快,中西部地区稳步发展,东北地区增长稳定。展望2018年,东部发达地区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经济相对稳定,增长率波动不大;在城市化和产业转移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的增长率近年来仍保持在平台上,但由于投资的影响,增长率可能会略有下降;中国东北地区的增长率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域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区域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如区域发展模式,各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将更加明显。
为逐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建议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经营环境,协调合作配置新资源、新经济,细化差异化发展政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2017年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总体而言,2017年区域经济保持稳定协调发展。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增长新动能逐步释放;中西部地区在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东北经济增长的复苏显示出触底的迹象。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经济增长正在稳步改善
随着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大板块积极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继续走在前列,新动能加速聚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具有突出的后发优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西部地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国高1.2和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东北地区也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工业增长1.6%,同比下降3.1%,由负转正。
从对短期经济增长波动影响较大的投资来看,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工业领域的投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高端产业的投资不断加快。因此,区域投资也发生了与往年不同的变化,即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率变小。据统计,2017年1-9月,东部地区投资1933.35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民营固定资产投资1279.73亿元,同比增长8.7%;中部地区投资117318亿元,增长7.5%,其中民营固定资产投资79581亿元,增长7.1%;西部地区投资122338亿元,增长9.4%,其中民营固定资产投资54391亿元,增长4.6%;东北地区投资22324亿元,同比下降2.1%,下降3.9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574亿元,同比下降2.3%,下降3.8个百分点。
中西部和东北三省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前三季度,中西部18个省市外贸总体增速为24.7%,比全国总体增速高出8.1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对外贸易总体增长率为18.5%,比全国总体增长率高出1.9个百分点;东部十省市对外贸易总体增长率为15.3%。
2.跨行政边界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并愿意为此做出努力。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从规划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到建设熊安新区,京津冀正朝着协调发展的目标迈进。三年来,北京加快了“瘦身提质”,天津推进了“强身健体”,河北省实现了“健身增效”,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重大领域取得突破。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增速。长江沿岸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带。
3.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成为省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7年上半年,京津冀新动能增加,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北京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比工业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5%。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带动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上海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上海也成为新能源汽车(600617,诊断股)数量最多的城市,R&D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基地(300024,诊断股),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统计显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2%,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同期,浙江省规模以上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3.6%和8.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同期,江苏省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运输设备和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新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其中服务器、3d打印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均增长80%以上。
中西部地区的许多省市也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率来增强发展潜力。2017年上半年,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发挥了明显作用。上半年,新企业数量、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电子商务交易额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安徽省颁布了第一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率超过20%。
4.传统产业的恢复在经济稳定和欠发达地区的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两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和国内工业产能过剩共同形成了能源和矿产等工业产品“低量低价”的低基数效用。随着工业产品价格的反弹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初步成效,能源和矿产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的工业增长和盈利能力(港股00001)有了明显改善,经济增速稳定回升,但增长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例如,在云南,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这表明云南省的投资驱动型经济结构仍然明显。同样,贵州省新兴产业虽然突飞猛进,但比重不高,传统产业增速下降造成的差距目前无法弥补。电子信息产业仅占规模以上产业的2.3%,远远低于煤炭、烟草等传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仅为9.6%,带动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因此,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稳定能否持续还不确定,今后有必要加快转型步伐。
四.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需要逐步解决。
1.大力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商业环境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改善投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例如,无人机在很多地方都具有导航/开发的技术优势,但深圳发展这一产业却没有这些基础,这表明形成有利于企业投资和增加R&D的商业环境比直接增加财政支出或给予优惠政策更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落后地区的法制建设,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少权力竞争,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在积极抓项目的同时,要注重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过去追求优惠政策的“洼地”转变为创造公平商业环境的“高地”,真正做到审批更简单、监管更有力、服务更好。大力推进“配送服务”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释放区域经济活力。
2.新资源的配置与新经济的协调与合作
新经济形态、新产业类型和新创新资源的速度和规模直接决定了新时期区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换句话说,新时期区域发展的状况直接受控于新资源的集聚和利用以及新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因此,协调合作中新资源、新经济的配置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避免和解决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门应通过改革实验平台的优惠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和集聚;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区域导向,大力支持落后地区加快产业、技术和动能的创新发展;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R&D重大项目布局,整体提升落后地区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对口合作等。推动先进地区创新资源和落后地区新经济共同发展。
3.完善差异化发展政策
新时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实行“区域引导、差别对待”,支持本地区主导产业,鼓励形成特色产业结构。完善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明确政府投资方向。引导人口合理迁移,在重点发展地区实施积极的移民政策,鼓励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化地区户籍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享有平等权益。特殊地区特殊政策的具体实施。针对贫困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等问题区域,以及粮食和农产品主产区(000061)、资源开发区和生态功能区等特殊区域,制定并实施专项金融和投资优惠政策。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区别对待。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国家批准或核准的重大工业项目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欠发达地区布局,以增强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向区域外转移的能力。
4.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除了收入差距,中国的地区差距还表现为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发展和规划社会事业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适当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例如,可以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安排更多的公共机构、设施和项目。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社会建设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面对新变化、新要求,要在继续推进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需求,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有必要建立一个更有效的跨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布局将发生一系列变化,空地区经济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1.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区域比较优势要素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区域发展道路面临重塑。区域优势不再依赖于大规模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创新要素。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劳动力等传统因素,而是由技术、人力资源和制度激活的新因素,创新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结构调整和权力转换的环境下,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一体化的市场、开放的经济和共享的新技术平台,通过移植、承接、积累和创新,超越原有的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趋势。这将使一些落后地区抓住培育和建设新经济、新动能的制高点,实现后发的目标。
2.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增长模式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通过城市功能集聚和区域产业集群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集群全面竞争的新时代。增长的源泉已经从资源的“广泛”利用和“延伸”发展转变为基于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的收益递增效应。
这将改变以地方自主利益为核心的竞争模式,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带来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和区域治理模式。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重构空区域产业,形成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并根据区域内不同的主体功能和资源环境条件加强区域间联系。区域一体化将取代地方行政区域成为主导因素,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模式。
3.网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突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区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区位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单纯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投入,而是更加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的贡献。
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往往需要网络技术的推动,一些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网络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软件业等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没有严格的位置限制,可以在世界上任何领域进行。这一特点使得传统的区位选择条件逐渐淡化,互联网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4.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将继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区面临着发展动力机制转变的核心命题。然而,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了经济“转型”的不同内涵和方向,这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地区的增长绩效不仅取决于国际国内总体经济趋势,还取决于不同地区的结构特征和转型任务。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淡化和各地区功能特征的凸显,经济体制和政策选择将更多地关注空之间的“异质性”,而不是追求简单的经济增长同步,而是将重点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因此,在过去,各省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将被日益明显的分化趋势所取代。在一些地方,分化的速度会逐渐调整,调整的动力转换会更快完成,错位发展的比较优势会再次显现。
5.海湾地区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海湾地区是一个带有浓厚海洋色彩的地理概念。“湾区经济”由香港诞生,由具有天然开放属性的海湾繁荣。它的兴衰高度依赖于国际贸易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贸易体系。海湾地区强调对外联系,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海湾地区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导者,由此产生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海湾地区经济”。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往往集中在海湾地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它们是“开放、创新、宜居和国际化”的同义词。当然,中国必须有自己一流的湾区经济带。
通过制定湾区规划,可以引导一体化的目标,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区域间的内部经济联系。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已升级为国家战略。浙江和上海也在讨论杭州湾的大湾区规划,渤海湾地区的建设也在讨论之中。可以预见,海湾地区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
6.高铁经济带已逐步形成
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与道路交通相比,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准点和安全性高的特点,是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框架。
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传统铁路运输的旧面貌,极大地提高了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的效率和水平,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高铁最大的优势是带动人流,从而带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合,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以高铁为基础,高铁经济带、高铁新城等高铁经济正在蓬勃发展。
三、2018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判断
从2018年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一是新动能的驱动力,二是城市化,三是投资,四是产业转移和升级,五是对外贸易。
1.新动能
新动能与科技、教育水平和开放性密切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按区域分列,研究和实验发展(R;d)资金超过1000亿元的省(市)有6个,分别是广东(13%)、江苏(12.9%)、山东(10%)、北京(9.5%)、浙江(7.2%)和上海(6.7%)。r;有8个省(市)的投资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即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从区域来看,国家R&D资助资源继续聚集在东部地区。2016年,东部地区研发支出10689.4亿元,首次达到万亿元水平,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68.2%,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R&D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支出分别为2378.1亿元、1944.3亿元和66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12.3%和0.4%,分别占15.2%、12.4%和4.2%。同时,东部地区拥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包括大量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和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优势和明显的人口素质优势。
新动能的发展与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是民营经济活跃程度较高的地区,民营经济带动了民营资本的集聚和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创新动能的增强。
因此,就新动能而言,东部地区仍将处于领先地位,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内部稳定器。
2.城市化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向高生产率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迁移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一点已被我们过去的经验所证实。人们普遍认为,城镇化率从30%上升到70%的过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落后于全国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处于城镇化加速期。因此,城市化及其相关的工业化仍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同时,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强调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对中西部地区来说相对有利。
3.固定资产投资
尽管中国经济转型正在加速,消费贡献率继续提高,但投资仍是短期内影响经济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中西部地区得到政策支持,效益更大。随着地方金融风险控制的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增长差距将会缩小;房地产开发和制造业投资主要依靠民间力量,东部地区在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民生领域的不足——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在新时期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支持下,中西部地区将得到更大的支持。
总体而言,自2017年以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可能会继续保持增长差异不大的格局。
4.产业转移和升级
从产业发展成本来看,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和能源价格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将进一步吸引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过去制约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预计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18年。特别是中部地区,正成为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为它位于中国腹地,连接东西南北,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
从产业升级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早,从简单粗放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逐渐转变为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集约型增长模式,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十分显著。在第三产业主导格局下,东部地区具有一定优势。
5.进出口
自2017年以来,欧盟和美国的经济持续复苏,日本经济也有所改善。在新兴市场中,俄罗斯和印度的经济趋势主要是扩张。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月13日发布的最新中期经济展望报告,2018-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均为4%)将快于2017年(3.7%)。全球经济的好转带动了需求的复苏,为中国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尽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区域贸易协定、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仍在迅速推进。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寻求促进双边和单边贸易合作,如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率先推动rcep谈判。总的来说,目前全球经济形势良好。如果各国采取适当的政策,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改善宏观治理,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是相对乐观的。外部需求的稳定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在全国的比重预计将继续小幅上升。
总的来说,在中国深化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小;中西部地区增长率略有下降;中国东北地区的增长率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标题:创新成为区域竞争力重要影响因子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8717.html